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地方網群>>洞天福地·花海畢節>>社會傳真

七星關區:大棚蔬菜撐起村民“致富傘”

2022年04月06日16:1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產業發展是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七星關區青龍街道按照“做強特色產業,做細特色產品”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蔬菜大棚種植,使“菜籃子”經濟托起群眾致富夢。

春色關不住,大棚綠正濃。眼下正是大棚蔬菜收獲的好時節,在青龍街道官壩社區的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裡的蔬菜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將鮮嫩的小白菜進行採摘、裝箱,送往城區市場進行銷售。

“我們的基地的蔬菜長勢非常好,這幾天正是採摘期,一天一個大棚能採收1000多斤小白菜。”據基地負責人李志華介紹,基地以小白菜、上海青、香菜等葉菜種植為主,採摘后,主要運往畢節創美批發市場和畢節市第八蔬菜批發市場銷售。

七星關區青龍街道大棚蔬菜採收。李金苗攝

據了解,官壩社區依托恆大援建的大棚,積極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引進經營主體,成立守貴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培育特色高效農業和大棚蔬菜種植,把單一的產業變成了“多元經濟”,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合作社目前共建有64個大棚,總佔地104畝。

“以前我們種的都是露天蔬菜,季節性強,產量低,怕遇到惡劣天氣。”李志華坦言,自從成立了合作社種植大棚蔬菜,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都能收獲新鮮的蔬菜,豐收的時間也延長了。“碰上菜價好的時候,一個大棚一個月就有3000元收入。”

發展蔬菜產業,不僅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同時也鼓足了群眾的“錢袋子”。合作社通過增加用工的方式,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目前,守貴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吸納15戶群眾入股合作社,其中10戶脫貧戶,群眾通過合作社分紅和務工,每年增收2萬元。

“我們年紀大了,也沒專業技能,在外務工不現實,現在在地裡上班,干活、顧家兩不誤,雖然苦點累點,但還是覺得很幸福。”76歲的官壩村村民吳祥淑一邊麻利地採摘小白菜,一邊說,沒想到加入合作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隻要每天都在基地裡務工,一個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與官壩社區毗鄰的水塘社區,綠茵茵的豌豆尖迎來了採摘季,工人們手持小刀,熟練地在地裡採摘豌豆尖。為了保障豌豆尖質量和新鮮度,基地當天就將採摘好的豌豆尖送達城區各大市場售賣。

“以前蔬菜多數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基礎設施落后,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據基地負責人樊炳衛介紹,大棚的應用給植物提供了精准培育環境,有效提高了作物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保証了作物高產、優質、生態、安全。

七星關區青龍街道大棚蔬菜採收。李金苗攝

通過大棚智能調控棚光照、溫度和濕度,能夠為蔬菜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証大棚內一年四季瓜果飄香。目前,社區大棚蔬菜種植已經形成“一棚多茬”產業發展格局,拉動了社區集體經濟。

“現在我們一個月就可以產一季蔬菜,冬天稍慢一些,兩個月一季,一年下來,基本實現了四季輪作。”樊炳衛算了一筆經濟賬,基地利用離城近、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優勢,種植了豌豆、茼蒿、油菜等精品蔬菜,每斤按3元售價賣,基地總產值可達65萬元。

“我們的蔬菜不打農藥,綠色種植,因而品質好。”據基地負責人樊炳衛介紹,為了保障農產品產有所銷,做好產銷對接,街道積極幫助合作社在城區多家超市、農貿市場建立銷售點,保障“菜園子”供應的同時,助力群眾增收。目前,基地有109個蔬菜大棚,每日銷售蔬菜700斤,最高售價可達每斤6元,市場供不應求。

產業促增收,春耕播希望。青龍街道聚焦特色產業種植,採取多元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精細化管理方式,大力發展“大棚經濟”,並牽頭成立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開發模式,不斷引進新品種,叫響了街道蔬菜品牌,有效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

據統計,2021年,青龍街道完成中藥材種植200畝,蔬菜種植1050畝,油菜300畝,食用菌50畝,刺梨500畝、核桃改良500畝。其中,蔬菜種植實現收益500萬元。今年,街道計劃繼續發展大棚蔬菜種植,並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等,不斷優化服務、拓寬渠道,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李金苗)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