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赫章視窗>>赫章要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赫章“彝族火把節”

2022年02月18日11:15 |
小字號

彝族崇尚火,對火有著神聖的情感。火把節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活動,是彝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追溯其根源,與彝族人對火的原始崇拜有著直接關系。彝族先民期望用火驅虫除害,保護庄稼生長,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赫章縣是黔西北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長期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這裡的彝族同胞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火把節也因此傳承下來。畢節赫章申報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火把節代表性傳承人王秀平介紹,火把節根據彝族十月太陽歷而定。十月太陽歷以觀測太陽運動定冬夏,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北斗星斗柄下指為大寒,這段時間要過“彝族十月年”﹔當斗柄上指為大暑,稱“星回”,這段時間就要過“星回”節,即火把節。

王秀平,今年75歲,赫章縣財神鎮馬鞍村人,出生在彝族布摩(布摩,彝語音譯,意為“念誦經文的長者或老師”)世家,傳至他這一代已是109代。目前,王秀平正在培養下一代傳承人,為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盡心盡力。

王秀平說,火把節的具體時間因地而異,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前后舉行,歷時三天三夜,分為引火、祭火和送火等階段。

傳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代表災禍的南方火星神開始游蕩,在農歷六月初五這天降臨大地,必須在20天內將其送走,否則大地將出現災禍。

農歷六月二十四,布摩用一個象征宇宙的雞蛋,在火爐上繞三圈,把火星神引入雞蛋內,然后挨家挨戶在火爐中點燃火把,從大門底下送出代表不吉利的火種。與此同時,把收藏火星神的雞蛋,掩埋在事先挖好的土坑中,並將火把丟地上,用污水潑洒熄滅——即為引火。

然后是祭火,布摩選好新的火炬,在祭台上念誦祭火經文祭祀火神,請兩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用火石等點燃,以取代表聖潔的新火種。

最后是送火,布摩將聖潔的火種傳遞給手持火把的人們。人們手持新的火把,四處奔走,一家接著一家從大門頭上傳遞新的火種。火種傳遞結束,彝族同胞人人手持火把,從四面八方聚集並投向事先指定的火塘中,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大家圍在篝火四周,手拉著手,一起唱歌、跳舞,共同慶祝美好生活,祈求來年生活富足、幸福安康。(黎 榮、王應軍、張華順)

來源:畢節日報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