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玉屏視窗>>地方動態

玉屏田坪鎮“3456”工作法共創“四安家園”

2022年02月09日09:11 |
小字號

近年來,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結合鎮情實際,探索創新“3456”工作法推動“四安家園”工作不斷深入落實見成效。

“三聯”強化引領作用

堅持黨委領導、各盡所能、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原則,聚合工青婦組織力量,實現新時代群團作用發揮“1+1+1>3”。

組織聯合。堅持“黨建帶工建、團建、婦建”思路,縣、鎮兩級聯推,以黨建統籌引領其他組織建設,形成工青婦組織為主體,生產性、生活性社會服務組織為重要補充,扶貧“微工廠”、勞務公司等經濟組織為支撐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服務體系,切實通過織密組織網絡體系達到組織、功能、服務全覆蓋。

陣地聯建。整合縣、鎮兩級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資源,創新“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與新街黨群服務中心、搬遷安置點服務中心“三位一體”建設思路,建成了標准化規范化服務大廳、為民服務窗口,實現陣地建設集中投入,陣地規劃標准統一,陣地利用集約高效。截至目前,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兒童之家、婦女之家、老年活動中心、春暉社、春暉感恩教育基地全部投入使用。

工作聯抓。積極探索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目標聯定、載體聯建、隊伍聯抓、資源聯享、機制聯創”的“五聯”工作模式,共建“感恩、致富、連心、平安、融合”的“五橋”,共創美好家園。目前,通過引導安置點群眾、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管理安置點社會公共事務,創建了8支特色志願服務隊伍,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每一個搬遷家庭,開展各類服務活動300余場次,幫助搬遷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2000余個,創業就業增收1000余人。

“四健”夯實基礎服務

“一棟三員”健全“大管家服務”機制促“居安”。依托安置點網格化管理機制,實行“鎮干部包片、居委會干部包棟、樓棟長包戶”的物管服務機制,以戶為單位搜集整理安置點群眾物管相關訴求,對公共設施維護等較重大問題,及時提交鎮級研究處理,還負責督促網格任務區保潔員履行維持公共環境清潔、安全員履行安全檢查職責,切實扮演好安置點“大管家”角色。

“一公司四平台”建立“穩就業”機制促“業安”。創新挂牌成立安置點勞務公司,統計安置點及周邊勞動力、組織技能培訓、勞務派遣、提供咨詢等服務,實現安置點群眾就業“有計劃、有組織、有培訓、有推薦、有保障”,用好景區旅游服務行業、扶貧“微工廠”、周邊企業、政府公益性崗位“四大平台”,讓更多安置點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截至目前,安置點現有勞動力694人,現已通過勞務派遭、推薦就業等方式實現外出務工404人、就近就業創業290人。

“兩網兩隊”健全“微治理”機制促“身安”。推行“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建設,將安置點細分為22個網格,整合“鎮包保干部+居委會干部+樓棟長”為網格管理員,分樓層住戶進行包保。將易地搬遷安置點納入智能平安小區建設,安裝了智能門禁和監控攝像頭,建成了視頻指揮中心,與新街居委會群防群治、鎮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聯動,安置點平安建設工作,被列為市級市域社會治理試點。聘請專業保安為治安巡邏志願服務隊,成為安置點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無重大矛盾糾紛、無重大侵財性案件、無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向好。

“一點四有”健全“全陪護”機制促“心安”。發揮好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優勢,建立特色志願服務隊伍,健全新市民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激勵機制促進發揮作用。讓安置點群眾“樂有所引、幼有所護、游有所導、夢有所圓”。

“五融”增強文明實踐

融入感恩教育凝民心。採取外引專家講座、宣講團等宣講黨心、黨恩實施感化教育﹔內聯道德模范、勵志典型人物等先進模范人物講好身邊人、身邊事﹔播放感恩宣教片等形式,切實極聚起“牢記囑托、感思奮進”的磅礡正能量。截至目前,已開展感恩主題教育20余場次,受教育3000余人次。

融入價值追求聚合力。通過愛崗、敬業、奉獻標兵示范帶動,志願文化侵染等方式,讓弘揚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在安置點蔚然成風。

融入市民意識育新風。通過村規民約規范約束安置點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加強新街居委會轄區管理,以生產生活環境改善帶動群眾思想觀念自覺轉變提升,帶動群眾逐步養成新市民意識,切實培育形成新風氣、新風尚。

融入家教家風鑄和諧。通過開展“四和諧、五最美、六示范”評比活動,倡導形成好家教、好家風,截至目前,已評選出“平安家庭”36戶、“文明家庭”36戶。

融入鄉土特色興文化。依托風情園景區、簫笛展示館、不散的鄉場等文化載體,免費對搬遷群眾開放,經常性組織群眾參觀,直觀感受侗族的文化魅力,真正讓搬遷群眾在安置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微田園”惠民模式,由鎮政府征收40畝土地,劃分為127個地塊,採取抽簽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根據自主需求進行耕種管理,既解決了搬遷群眾種菜問題,又在傳承農耕文化過程中多了一份歸屬感。

“六變”實現紅利釋放

環境變美。隨著安置點周邊配套的縣第二人民醫院、田坪第二小學、第二幼兒園、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市政“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實施,安置點越來越美了。

業態變豐。依托鄉村康養旅游、承接全市第九屆旅發大會,安置點周邊餐飲服務、商貿服務、酒店服務、景區服務等三產業態不斷豐富。

收入變多。通過景區服務型經濟帶動、科特林水泥等工業經濟拉動、扶貧“微工廠”和錦超服飾等33家企業推動,安置點群眾就業的崗位越來越多、荷包越來越鼓。

素質變高。通過改變居住生活環境,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不斷培養新市民意識,弘揚核心價值觀,安置點群眾的素質逐步提高。

精神變樣。通過持續開展感恩教育,前后生產生活條件對比,安置點群眾“感黨恩、思奮進、爭先進”的心氣更足,煥發出昂揚向上的精氣神。

風氣變好。隨著“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深入實施,安置點群眾逐步自覺養成了良好生活習慣,爭當新市民典型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鄰裡、社會日趨和諧平安,安置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現代社區治理模式雛形初顯。(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汪純)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