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鄉郵路(點贊新時代)

天色漸暗,九十九道彎的山路,58歲的鄉郵員張林昌騎著摩托車往家趕。
平時扎在郵件堆,后來索性住單位,算起來,已有小半個月沒回家了,現在,張林昌隻想吃口熱飯。一進屋,老伴兒有些繃不住:“咋一瘸一拐的,又在路上摔跤了?”
張林昌裝作若無其事:“路上有石子,不礙事,郵件也都好著咧。”老伴兒起身盛飯,順帶燒點熱水,待會好擦拭傷口。
“上山鑽雲天,下山到河邊,兩山能對話,走路要半天。”在貴州省錦屏縣河口鄉,群山莽莽,村寨散落於山間,道路蜿蜒曲折,多陡坡。在這裡,鄉村郵遞員是一份苦差,之前沒人能干滿3年。
張林昌當過兵,身體素質好,退伍之后,他直奔這難走的郵路,“不少人勸我,這差事苦,但我不跑這條路,郵件可能就沒人送了。”拿定主意,張林昌在家鄉上了崗。
頭幾年,業務量不大,河口鄉沒有郵政固定營業點。張林昌分揀郵件后,就用扁擔挑起三四十斤重的郵包,沿著山路逐戶投遞。餓了找點野果,渴了捧口山泉,路遠還需涉溪渡河,走一回花上三四天。當初義無反顧的張林昌自己也未曾料到,橫穿3個鄉鎮,連接23個行政村,總長90余公裡的山路,他已連續奔波了35年,成了鄉親們口中的“綠色使者”。
2010年當選全國勞動模范后,張林昌用獎金買了輛摩托車,但扁擔卻沒丟下,“有些山地車子跑不了,還得靠人挑。”
有人曾問,每天起早貪黑送郵件,還不如外出打工掙得多,值得嗎?張林昌有自己的想法。“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常往家裡寄信、寄錢、寄衣物。別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包裹,但在他們心裡,這是對家鄉、親人的牽挂。”張林昌說,不能單純用錢來衡量這份工作,讓每個包裹及時、完好地送達,守護的是親情、鄉情。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怎麼會沒價值?
與鄉親們的感情,是張林昌內心的羈絆。
“有時送完件,天黑黢黢的,路不好走,老鄉就主動招呼飯菜,讓我留宿。”當地有不少老人,除了投遞包裹,張林昌還經常幫忙捎帶東西,“鄉親們離不開我,我更離不開他們。”
近幾年,隨著通村、通組公路日益完善,以及電商興起,張林昌的業務量逐年增長,不僅漲了工資,郵政公司還在河口鄉設立營業點。“不只是報刊、信件,現在網購的各種物件都有,還有從網上買冰箱的,前兩天剛送去。”因為擔心忙不過來,張林昌干脆在營業點吃住,抽空才回家。
九十九道彎的山路,張林昌跑了無數趟。總有鄉親簽收了包裹還站在原地,朝這個遠去的背影多望兩眼。張林昌也說,這個工作就像磁鐵,把自己跟鄉親們聚在一塊兒,分不開了。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7日 第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