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畢節納雍:經濟社會發展五年巡禮

2021年12月17日15:27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白鷺光臨過獅河。
白鷺光臨過獅河。

今年以來,納雍縣再接再厲,組建了279個駐村工作隊,選派了837人到基層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旨在緊盯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常態化排查、走訪、幫扶,並定期開展“3+2”保障政策落實情況“回頭看”。

據了解,納雍縣開展了分級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申報了2個省級示范點、3個市級示范點,同步推進了36個縣級樣板點建設。

納雍縣委書記許曉鵬說:“5年來,納雍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8.4%、10.2%……”在畢節市2020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中,這些數據,成了納雍排名第一的共同支撐!

多“兵”聯戰,25萬農民脫貧

卜搭窩,一個村民組的名字。它像中國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山村一樣,注定不被人關注,但因為變化的巨大落差,又不得不被記錄。

這個位於納雍縣昆寨鄉金珠村的山村,在納雍縣脫貧摘帽后留存了一間土牆房。牆身多處坍塌、房草長滿青苔的這間土牆房,成了卜搭窩的“村史房”。它始終關閉著的唯一的門,無聲地告訴每一個人:主人搬走了,它只是一個存在。它存在的意義,是要卜搭窩45戶苗族群眾永遠不忘以前貧困的模樣,然后在今非昔比的變化中體驗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所帶來的普惠,並記住兩個字:感恩。

“村史房”的主人叫鄧友權。29年前,鄧友權17歲。在這間土牆房裡,鄧友權的記憶是:開了門還能勉強分清屋內陳設,如果關上,屋裡黑黢黢的,就什麼也看不見。

新建平房后,鄧友權保留了原居住的這間土牆房,兩個時代的影像對比就這樣集中在了卜搭窩。

畢節市審計局駐金珠村第一書記陳永剛第一次來到卜搭窩,遇到了鄧友權和“村史房”,也切身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分享給每一個農民的普惠。

在納雍,這種感恩事例不少——

在利園街道蟠龍社區易地移民搬遷點,18棟2單元302室的主人蒙光林也特別感恩這個時代。

2019年10月21日前,蒙光林還住在沙包鎮天星村二組的老房子裡——老房子歪了,搖搖欲墜,他隻好用幾棵木棒撐在屋后。

蒙光林和老伴搬到302室后,老房子所在地要復墾還糧,“別人家拆房子用挖機,拆我房子時,拿掉撐著的幾棵木棒,房子就倒了”。好在搬家前蒙光林保留了老房子照片,並帶進城裡,挂在客廳,讓他隨時都對當下日子的來源感恩戴德!

脫貧攻堅中,納雍10000多名縣鄉村干部組成一線“主力軍”,400多名來自民革中央、廣州天河等的干部組成“支援隊”,509名扶貧特崗組成“特種兵”,分工協作,聯袂作戰,打響了產業革命的突圍戰、短板補齊的突擊戰、易地搬遷的轉移戰、定點幫扶的協作戰、基層治理的陣地戰、精准脫貧的殲滅戰……

到2020年11月23日,納雍宣告脫貧。

過去5年間,納雍建成農村“組組通”硬化路1496公裡,實施美麗鄉村路網331.59公裡,規劃建設骨干水源工程13個,30戶以上自然村寨4G網絡實現全覆蓋……納雍縣人民政府縣長祿斌在12月7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去5年來,納雍精准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贏“四場硬仗”,建成1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9073戶42098人,全縣22個貧困鄉鎮全部摘帽、24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5萬戶2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了貧困標簽﹔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納雍厙東關鄉陶營村獲得了“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稱號,化作鄉槍杆岩村獲得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多“柱”共撐,產業開疆拓土

厙東關鄉李子村的群山之中,坐落著納雍滾山雞產業的保種育種場。來自化作鄉益新村的農民王禮先就在這裡務工。

王禮先供職的保種育種場處於納雍滾山雞產業的最前端,來自畢節牧科所的專家被集中在這裡搞科研,原種母雞和公雞被集中在這裡搞“生產”,這裡打一個噴嚏,整個雞產業就會感冒。可以說,它就是萬丈高樓的“第一塊基石”,是養雞龍頭上的那個“龍冠”。

……

在納雍,養雞產業鏈上的主要節點包括了生態飼料廠、原種擴繁場、育雛場、放養場、有機肥加工廠、屠宰冷鏈物流中心、銷售公司、百鳳庭餐飲連鎖企業等,產業運行路徑則明確為:原種擴繁場提供雞苗→鄉鎮統一育雛→村專業合作社打造飼養基地→專業平台屠宰加工銷售。而統攬這一切的龍頭企業,就是納雍源生牧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納雍源生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個龍頭的帶動下,納雍建成育種保種場2個,建成佔地200畝的原種擴繁場1個,建成鄉鎮育雛場24個,建成集中飼養場18個,此外還有生態放養場39個。加上90人的養雞專業技術隊伍,納雍養雞產業的育苗、育雛、飼養等第一產業基本上作好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初始准備。

在納雍源生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統籌下,各處育雛場、放養場同頻共振,保障了納雍縣活禽屠宰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的加工需求,也帶動了一大批勞動力就業增收。

位於化作鄉以麥村的放養場,就是納雍滾山雞產業發展鏈上的一個縮影,王禮先培育出來的雞“孫子”就在這裡成長。王禮先的鄰居胡美就在這裡給雞投料,兼顧撿蛋,月薪2500元。

胡美和王禮先同屬一個村,王禮先在養殖前端,胡美在養殖終端,她們在滾山雞養殖產業鏈上是勞動的接力者,也是就業的受益者,還是分紅的享受者。鍋裡有,碗裡就有,農民就業與增收的“小馬”,拴在養雞業的“大樹”上,詮釋了“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內涵。

如果說滾山雞養殖是納雍產業結構中的一棵重要支柱,那麼,以紅托竹蓀和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種植,就是納雍產業結構的又一支柱。

脫貧攻堅戰中,納雍從“食用”出發,以紅托竹蓀產業為主,輔以黑木耳、虎奶菇等其它菌類產業,著力打造食用菌產業的貴州一流品牌。

一石激起千層浪。

納雍整合5.31億元資金投入食用菌產業,建成食用菌工程技術中心1個、食用菌菌棒生產廠1個、四季出菇試驗基地1個、食用菌栽培筐生產廠1個、工廠化智能出菇大棚試驗基地1個、紅托竹蓀種植基地4個、食用菌種植基地10個、四季出菇大棚1480個。同時,納雍組建了一支由國內頂尖技術人才組成的研發團隊,實施菌種繁育、規模生產、技術推廣,還組建了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市場主導、公司運作、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科技支撐”原則,採取“龍頭企業+村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方式,在生產、銷售方面形成了連鎖效應。

金蟾大山公司目前已與國內多家大型商超以及青島聯合菌業、廣東華潤萬家、廣州中州農會、雲南三民食品等企業簽訂了產品區域代銷協議,在銷售方面做好了鏈接,在產業鏈前端又鏈接了農戶——通過租用大棚或流轉農戶土地,讓群眾獲得租金收益與就近就業,對建檔立卡脫貧戶實施產業二次分紅,利潤中的70%用於聯結貧困戶。

“5年來,我們盡心竭力調結構,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形成以生態雞、食用菌紅托竹蓀為主的首位產業,構建集研發、生產、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體系,申報6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寨樂鎮被列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祿斌說,到目前止,納雍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已達5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48.83億元增加到75.82億元,5年產煤1809萬噸、水泥800萬噸,發電330億千瓦時,第三產業增加值由62.45億元增加到83.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從16.1︰50.8︰33.1,優化至24.2︰31.7︰44.1。

三“長”齊抓,碧水映藍天

在納雍,兩個今非昔比的數據,最能說明生態的由壞向好——

2019年,納雍森林覆蓋率達61.69%!

而在提出“畢節試驗”的1988年,納雍森林覆蓋率才是8.2%!!

8.2%,一個在同期被墊底的數字。

61.69%,一個超過貴州省同期森林覆蓋率的數字。

從8.2%到61.69%,時間跨度是31年。

足足可以成長一代人的31年裡,納雍人經歷了“毀綠→護綠→享綠”的心理嬗變過程,完成了中國3356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四個“30萬畝工程”……而在過去5年,納雍生態建設的黨政義務植樹行動更是成為常態,幾乎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一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引領核心的全民義務植樹行動都會如期舉行——

2017年2月3日,全縣干部職工義務植樹。

2018年2月26日,全縣干部職工義務植樹。

2019年2月11日,全縣干部職工5400余人義務植樹80000余株。

2020年,因疫情影響,義務植樹暫時停歇。

2021年2月18日,納雍義務植樹活動再次重啟,當天,全縣29個鄉鎮(街道)同步啟動義務植樹活動,3000余人種樹1300畝。

“2021年,納雍完成營造林8.0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5平方公裡,新增綠地22.47公頃﹔完成城區雨污管網改造,雨污混排問題有效解決,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8.5%以上。在農村,納雍同時還建成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768套……”在剛剛結束的納雍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縣長祿斌向人大代表報告了納雍生態建設的成績。

植樹是做“加法”,打擊林地破壞活動同樣也是做“加法”。

農民李從俊住文昌街道石板河社區公雞山組。以前種庄稼,沒錢買肥料,他就悄悄鑽進林場,砍樹子,燒鋼炭,賣給城裡人,為這事,他曾被林業公安拘留過。

需要鋼炭的,與需要掙錢的,一旦結合在一起,就有了砍伐!因為砍伐,李從俊為自己的行為買了單——當“賣炭翁”時,碗口粗細的雜木被李從俊他們砍下,鋸成一截一截的短材,再挖個土窯,將短材裝窯,點燃,蓋土,短材未完全燃燒,剩下的就成鋼炭,被他們一背一背運到城裡出售……

2009年,納雍四個30萬畝的造林“自選動作”風生水起,“布朗李王”楊開隆從沙包鎮來到李從俊的家鄉石板河流轉800畝荒山種布朗李。曾經的“賣炭翁”李從俊跟著種了4畝,毀綠者從此成了造綠者,他為此感慨:“以前偷偷摸摸砍樹子燒鋼炭,那是沒有辦法。現在,哪個還砍樹?”

有造綠的自覺者,更有護綠的自覺者。

通常,早晨8點左右,水東鎮護林員陳金珍就背上背篼,帶上鐮刀,一步踩著艱辛,一步踩著堅韌,去小鎮后面的山裡護林。一條山路把他帶到山頂,他把一條山路踩得溜溜的平。太陽下山,他才走出林子。

陳金珍從1972年開始守林,一守就是近50年。他一邊守林,一邊不停種樹。近50年過去,水綠了,山青了。“我還要守,直到守不動。到動不了時,老大(兒子)回來,就交給他守。”

近年,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工作在納雍扎實推進,天藍、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致正在徐徐鋪開。祿斌向人大代表報告納雍生態建設成績時說:“5年來,納雍完成營造林80.8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99.48平方公裡,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森林覆蓋率達61.69%,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持續達標,縣城及萬人千噸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落實退捕禁捕。”

截至目前,納雍設總林長1名、縣級林長32名、鄉級林長32名、村級林長444名,傳說中的“黑洋大箐”勝景再現,鳥語花香的景致再現,生態的向好,讓人們看到了綠水青山,收獲了金山銀山!(文/周春榮 圖/張曉勇)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