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貴州開新局】黔西南州:做足“水文章” 助力美麗鄉村蛻變
“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坡石頭無糧收,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春種一大片,秋收幾撮撮……”這是冷洞村流傳多年的歌謠,也是當地環境的真實寫照。
冷洞村,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距興義市區27公裡,全村戶籍人口505戶1926人,國土面積7.3平方公裡,是典型的喀斯特深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沒有地表水也沒有地下水,生產生活全靠望天水。
“以前都是喝房頂上接的水,不下雨就吃水難。”90多歲的程正香在冷洞村住了大半輩子,之前一直喝的都是“望天水”。
2001年,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村黨支部決定修小水窖、水澆池,解決村民飲水問題以及灌溉困難。486個小水窖,286口水澆池,讓冷洞村吃水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吃水的難題。
曾經,冷洞村村民主要喝小水窖裡的水。
“沒有水什麼事都做不成。”冷洞村村支書朱昌國深知,要想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必須要徹底解決冷洞村缺水問題。
從2011年9月開始,朱昌國帶領村黨支部先后打了15口井,都沒有找到水源。直到2012年5月,在一個山崖上打了一口272米深井才見到水。隨后,以貴州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為契機,接通主水管道,徹底解決了冷洞村用水難的問題。
“現在水管直接接到家,吃水方便多了。”程正香說。
自來水管直接接到了程正香家。
有了水,產業發展就有了動力。冷洞村圍繞綠色生態發展目標,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將產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大面積種植金銀花,在石頭上種鐵皮石斛,發展土雞、豬、牛養殖產業。截至目前,全村種植金銀花2214畝,年產值830萬元﹔種植鐵皮石斛1000多畝,年產值4000萬元﹔全村養殖土雞3萬羽、養牛240頭、豬800多頭。
2019年,冷洞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清零。人均年收入從2001年的不足600元增長到到2020年的175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也達到11300元。
冷洞村的“蛻變”在黔西南州並非個例。
在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納灰河畔,入眼之處皆是綠樹、流水,旱傘草、梭衣草、美人蕉、鳶尾、再力花……郁郁蔥蔥的植物交錯生長在青山綠水之間,就像一座花園。很難想象,這裡是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村民生活污水都匯集在這個地方。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
近年來,依托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萬峰林旅游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商鋪、客棧和游客的涌入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
“村民家中的泔水、廚余水、洗衣水都是直接就排到河裡,給納灰河造成不小的污染。”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三級調研員蔡國洪說。
為推進水污染防治,做足惠民“水文章”,興義市不斷探索污水綜合整治辦法,萬峰林景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也在這一背景下啟動。
萬峰林景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位於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萬峰林納灰河沿岸地帶。項目總投資1.5億元,於2017年9月竣工投用,覆蓋納灰河沿岸的七個村寨,共建成農村污水生態處理設施57處,濕地22677平方米,配套污水收集管網18公裡,日處理污水量4515立方米。
項目利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在專業高效淨水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建立起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遍布村寨的管網將收集的污水通過系統時,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分解),最大限度淨化水質。
沉澱池—厭氧池—組合生態濾床—生態淨化塘,原本滿是異味渾濁的污水,經過幾天的過濾變清,污水通過淨化達到排放標准后再匯入納灰河。
納灰河又恢復了當年的碧綠。
“環境好了,來萬峰林游玩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村民做點小生意,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蔡國洪說,環境綜合整治不但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還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不僅解決了鄉愁集市濕地污水處理設施能力不足的問題,還大大改善了納灰河水質及水生態環境,為當地的旅游和經濟創造了更好的投資條件和發展契機。
如今,污水變清水,納灰河又恢復了當年的碧綠,村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文/圖 林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