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七星關區:山窩窩裡種天麻 刨出致富“金疙瘩”

2021年11月03日15:05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又是一年秋收忙,十月的七星關區楊家灣鎮,森林郁郁蔥蔥,清新的空氣中夾雜著泥土的氣息。在茂密的樹蔭下,天麻基地去年種下的一片天麻已然“蘇醒”,翹首等待採收。

李章發基地裡的天麻。

天麻,是楊家灣鎮的重點發展產業。近年來,楊家灣鎮立足自身森林資源優勢,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林下天麻種植,探索出一條林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如今,天麻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連日來,在楊家灣鎮營盤村林貝天麻繁育基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挖、搬運、分揀,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務工群眾手捧剛“出土”的天麻。

不遠處,一位中等身高,皮膚黝黑,身材消瘦的青年,蹲著身子,戴著手套,輕輕挪開天麻窩上的枯葉,再刨開菌材、細土,一個個肥厚飽滿、質地堅實的天麻呈現在眼前。他,就是天麻基地的負責人李章發。

“你看,這個天麻頭大、尾小、凹肚臍、鸚哥嘴,品質很好,是一個標准的烏天麻。”說罷,李章發便用手“刨”出一個天麻,笑著介紹道,“天麻這種植物和其它農作物的生長條件不同,高品質的天麻對於生長的環境要求比較高,而營盤村的海拔、環境等自然條件,正符合高品質天麻的生長要求。”

務工群眾在基地採收天麻。

天麻被譽為“定風神箭”“定風草”,有“頭暈神藥”之稱,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2012年,27歲的李章發在外打工,閑暇時在書店看到一本關於天麻栽培技術的書籍,越看越有興趣,便花了5元錢買走,不曾想,這本書讓他與天麻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外打工多年,讓我明白,要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光靠打工是不行的。”李章發告訴記者,因母親早逝,李章發早早地擔負起了家庭的責任。在外打工足足9年的他,進過玩具廠、電子廠、家具廠,掙的錢也勉強夠生活。但對於他來說,去哪裡都是漂泊,於是便收拾行李,背上行囊,毅然踏上返鄉創業之路。

李章發回到村裡后,帶著打工攢下來的1萬多元錢,一本書,便開啟了他的天麻事業……

准備銷往外省的天麻。

“我們當地的坡度、土壤土質、蓄水功能等各種條件都很好,種天麻肯定沒問題。”然而,因為沒錢、沒技術、沒路子,李章發提出種植天麻的想法后,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對。“其實家裡人不支持也是有原因的,雖然村裡的環境適合天麻生長,以前大部分人家也有種植天麻的經歷,我家也不例外,但由於缺乏技術,產量越來越少,后來大家都不種了。”李章發說。

但倔強的李章發沒有動搖,在親友的反對聲中,頂著壓力,踏上了他一個人的創業路。那年冬天,他拿著1萬多元錢的家當,到湖北、雲南等地學習了種植技術,並親自挑選優質麻種帶回家,在自家地裡種下了2000平方米天麻。

天麻種下了,但要把天麻種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李章發在天麻地裡悉心栽培,但第二年等來的卻是顆粒無收。“本地土質不適合外地天麻的生長,當時全部家當打水漂,心裡真不是滋味。”李章發在品種上吃了虧。在短暫悲傷過后,他又四處借錢,向畢節本土天麻種植能手討教,學習種植技術,繼續他的天麻事業。

“從決定種天麻的那天開始,我就沒想過放棄!”憑借著他的一股子拼勁,堅持與執著,李章發開始了漫長的摸索,不斷反復試驗種植。終於,在2014年冬天,李章發忐忑地刨開天麻窩,一個個肥厚飽滿的天麻出現在他眼前。

這些年來,李章發穩扎穩打,逐年擴大種植面積、提升種植技術,成為了村裡的天麻種植大戶,得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在基地務工。“我從開工的第一天就來基地干活了,一天有8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錢。”今年55歲的晏華祝說,像她這樣長期在基地務工的有10多人,隻要不懶,大家都能在基地上掙到錢。不僅如此,李章發還免費給當地村民送種子、教技術,讓他們在家門口找到財路。

經過多年打拼,李章發的種植基地裡已種出20萬平方米的天麻。由於品質好,每年到採收季,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會陸續“下單”。“下一步,我計劃繼續擴大規模,將天麻產業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的鄉親們穩定增收致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投身家鄉建設。”對於未來的發展計劃,李章發信心滿滿。

李章發的創業故事是楊家灣鎮發展天麻產業的一個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楊家灣鎮依托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利用山林荒坡,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產業,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群眾增產增收。下一步,楊家灣鎮將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試點帶動,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原則,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圖/文 葛迪)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