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煙草商業系統駐村扶貧隊伍獲群眾認可——

第一書記黃興琴:幫扶是以真心換真心

龍章榆
2021年10月12日08:3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要挖路,先從我身上壓過去!”在貴州省安順西秀區楊武鄉石平村,柏小紅直躺在挖機前,斜視著正准備開挖機耕道的施工隊伍,發出狠話:誰鏟我田,我和他勢不兩立!

當時,隊伍中的指揮施工的駐村第一書記黃興琴站了出來,當著大伙面,大聲地向老柏喊話:“以后修了路,保証你不會損失。”

駐村期間,黃興琴為群眾講解政策。受訪者供圖

后來,黃興琴了解到柏小紅的家庭情況后,主動聯系省城的醫院為老柏看了耳疾、積極為老柏家落實救助政策……沒了后顧之憂的老柏終於同意修路。如今,一條機耕道連接村頭和基地,老柏一家夫妻從外面返鄉到基地務工,每人每天收入近百元。每見到黃興琴,老柏一家人笑臉相迎。

駐村扶貧期間,這樣的事情黃興琴沒少遇到。黃興琴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煙草局分管黨建和烤煙生產的副經理,2017年,她被單位派到石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她為村裡理清了發展路子,干了不少難事、糟心事,同事們總夸她雷厲風行、工作能力強。她卻回復:“咱們幫扶就是以真心換真心。”

把“滿腔激情”變為“付出真情”

2017年7月,安順市煙草專賣局駐村扶貧隊伍迎來輪換。剛從鎮寧駐村回到單位的黃興琴“厚著臉皮”向組織提交了再繼續駐村的申請。

對此,她的理由很足:我們烤煙線上的干部和農民打交道有經驗、在其他村我已經掌握了工作方法、我自己對農民有感情……

工作中的黃興琴。 龍永攝

然而,剛到石平村,黃興琴就遭遇了個“下馬威”。在洞口組召開她新上任的第一次院壩會,幾十名群眾、幾十種聲音,還沒等自己開口,底下早已“吵開了鍋”,不到20分鐘,她隻能無奈地解散了會議。

“我家也窮為啥不是貧困戶”“修路干嘛,現在不過得好好的”……黃興琴清晰地記得,當時村民的一句句話就像一瓢瓢冷水,把自己的滿腔熱情瞬間澆滅了。

“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率高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群眾沒有想要發展的思想。”冷靜下來的黃興琴,放下了曾經“大干一場”的想法,沉下心來從根源開始為村裡找“症結”。

帶著本子,她開始了走村串戶。白天見不到她就晚上去、閉門不見就天天磨……整整用了兩個月時間,她走遍了村裡所有人家,走到了村裡的角角落落。“村裡的扶貧措施不夠精准,大家對政策沒有信任。”根據走訪結果,黃興琴找出了原因。

反復調研后,她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當即做了一個果斷決定:把不符合幫扶對象條件的36戶人清除出貧困戶名單、3家不符合條件的低保戶也清除出名單。有增有減,1戶重新識別進庫、2戶符合條件的被納入兜底。

這一舉動,立刻讓全村上下對這個外鄉來的黃書記刮目相看。曾經在院壩會上帶頭嗆干部的伍朝英再開會時幫黃興琴講起了話:“她一碗水端得平,我們信黃書記!”

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

不過,換來信任容易,換來認可並不簡單,“想要老百姓跟著我們一起干,必須干出一番事情來。”黃興琴說。

第一件事便是修橋修路。為彌補村裡的基礎設施短板,黃興琴回到“娘家”——安順市煙草專賣局申請到了資金。可真金白銀的項目剛落地,村民卻不買賬,“這麼大塊壩子,修路為啥偏偏過我田?”

當時,看著傻了眼的黃興琴,村裡的干部勸道,這也不是硬指標,實在不行的路段,咱就算了。

楊武鄉石平村 。 龍永攝

“要發展,路就必須修!”黃興琴給自己下了“軍令狀”。“機耕道修好,三輪車停在田邊,拉來送去,種田是不是省了勞力?”“隻看到眼前,子孫后代怎麼看咱們?”……修橋涉及8戶人家、修路涉及30戶,她一戶一戶做通了思想工作。

真正讓村裡變樣,還得是產業基礎。剛來不久,貴州省內一所大學烤煙專業的科研實訓基地正在選址,聽到消息的黃興琴立馬又跑去向上級申請,並請專家來到村考察。因村裡有烤煙基礎,加上地理環境、土壤條件合適,基地落地的合作一拍即合。

卻沒料到,經過20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本來都已同意租地的80多戶村民,動工當天大部分又反悔了。村民們的理由很簡單:租地要推坎,田坎推了,10多年后,咋復原?找誰去?

協調高校衛星測繪給原有土地標好紅線、請示鎮裡給村民擔保租約到期時由政府負責、政府擔保……黃興琴兩邊同時跑,換來了一張白紙黑字,村民這才服氣。如今,該科研基地順利落地,在助力科研的同時,每年發放幾十戶村民勞務費超40萬元、土地租金15萬元。

來回幾次,村民嘗到了甜頭,大家對村裡的工作認可了。2018年,一家成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看中了石平村有高校農業科研基地、水電設施完善等優勢,有意願入駐村裡。

這一次,村民們沒有半點猶豫,放心大膽主動干起來。企業流轉土地、招工等程序,不到半個月落地,順利在村裡種下了成片的辣椒、茄子等作物。如今,在開展訂單收購的同時,該項目帶動70多戶村民用工就業……

水、電、路、訊、燈等基礎設施全覆蓋、2018年底村裡人均收入達到國家評估脫貧標准、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2800元……石平村戴了世世代代的“貧困帽”終於摘下了。

有“小家”更有“大家”

石平村這個“硬骨頭”啃下了,很快,“黃書記”的名聲漸漸遠近聞名了。不少干部慕名來向她學習經驗,她回復最多的一句話:“從百姓的角度開始想,對他們不保留,以真心換真心。”

駐村幾年,黃興琴的真心全都給了石平百姓,唯獨虧欠了自己與家庭。

黃興琴與新接任的石平村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王鬆到村裡走訪。 龍永攝

扶貧駐村需要常年吃住在村,每當夜幕降臨,村委會就隻剩黃興琴孤身一人。刮風下雨時,她隻好一個人在宿舍裡,孤獨、寂寞與思念一起襲來。

“自己孤獨與寂寞尚能克服,但對家人的虧欠卻難以釋懷。”黃興琴說。

90多歲的婆婆腰部摔折,正值脫貧驗收關鍵階段,黃興琴趕不到家裡照顧。害怕老人失望,她關心的電話幾次拿起又放下。

丈夫患有嚴重抑郁症,最需要家人陪伴。可答應的“過段時間就回家”,卻一次次在突發情況后食言了。

駐村時還在讀書的兒子,轉眼就本科畢業。與兒子定下參加畢業典禮的約定,最終在當天化成了一封從村委會寄出的、寫滿了“對不起”的家書。

“作為一個兒媳,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我是不稱職的。但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國企干部,我無愧於心。”黃興琴說,我始終認為,駐村的幾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義一段時光。

豐收的九月,已卸任石平村扶貧第一書記3個月的黃興琴再次來到了村裡。剛過小巷,75歲的張黃氏一把抓住了黃興琴的手。

“黃書記,以后還來村裡不?”

“來來來,咱們煙草公司還派來了新干部,他會繼續帶著村裡致富的……”黃興琴反手指了指自己身后,新上任的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王鬆正踏步向村裡走來。

人物簡介:黃興琴,女,197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安順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鎮寧縣局(分公司)主任科員,因在脫貧攻堅中表現優秀,先后榮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貴州省三八紅旗手”“國家煙草專賣局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