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山區農家院裡,國旗徐徐升起……(逐夢)

胡啟涌
2021年09月11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黔北高原的鄉村公路,蜿蜒在密林叢生的大山中。車在山中連續轉了幾個“之”字彎后,一畦菜園出現在眼前,一圈竹子扎成的籬笆,將綠得亮眼的蔬菜攬在懷裡。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蜂岩鎮桃坪村紅岩組,已經到了。

寨子中的一戶農家小院裡,一根锃亮的旗杆上,五星紅旗迎風獵獵。這是七十三歲的老黨員田茂坤的家。他在家堅持升國旗,已有二十三年了。

風中,我久久仰望著瓦房上空那抹鮮艷明亮的紅,它在這方天地之間,躍動得格外耀眼。遠處山間浮動著半透明的薄霧,為紅旗鋪展開蒼茫的背景。

隨行的朋友與田茂坤相熟,高聲叫了兩聲老田,沒人答應。我們穿過廂房來到大門口,見田茂坤正站在凳子上貼春聯。老伴萬有香雙手扶著凳子,側著頭瞅著老田的一舉一動,輕聲叮囑著:“踩穩點,順著門縫沿邊貼上,就合適了。”老田一絲不苟地對縫、上漿糊,用手反復撫平,直到張貼妥當。老田的左手不很靈活,我們接過活兒忙乎起來,沒一會兒幾根柱子都貼上了大紅的春聯。老田一邊叫老伴回屋燒水泡茶,一邊招呼我們到屋裡坐。

說起升國旗,老田滿臉的自豪:“我在家中升國旗已有滿打滿算的二十三年,一直堅持。”說完,引我們去院裡,指著飄揚的國旗說:“以前旗杆是竹子做的,后來換成了不鏽鋼。”老田的頭一直仰著,望著山風中的五星紅旗,鏡片后面的雙眼閃著光。

老田曾在鳳岡縣煙草公司工作,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有口皆碑。踏實工作的老田,心中卻裝著一個隻有母親和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母親父母早亡,十二歲就給地主家當幫工,孤零零一人嘗遍舊社會的辛酸。從小到大,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與同是苦命的父親走到一起后,生活依舊艱難。直到新中國成立,一貧如洗的父母分得了幾畝田土、一頭耕牛,被貧苦壓彎的腰才慢慢挺直,日子才越過越有個樣。田茂坤聽著母親的苦難故事長大,母親每次的流淚,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后來田茂坤參加了工作,母親高興極了。母親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今天的日子來之不易,要知恩報恩。母親的想法是朴素的,是沉甸甸的,田茂坤一直裝在心裡,默默地用踏實工作來兌現兩代人的心願。

1980年,公司將桃坪村發展烤煙種植的任務交給他。為了讓村民種上“黃金葉”、走出貧困,作為烤煙種植輔導員的田茂坤挑起重任。他一家一戶地做工作,給大家算經濟賬,還自己帶頭種植。第二年,桃坪村的烤煙種植面積從上年的十多畝飆升到六百多畝,村民增收喜人。大家都來感謝田茂坤,他卻說:“我們應該感謝黨的好政策。”

在村民感激和渴盼的目光中,田茂坤感受到了為群眾做事的快樂。他想加入黨組織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母親贊同的理由很簡單:我家好日子是共產黨給的,黨能救人。

當晚,田茂坤寫下入黨申請書,第二天一大早,熱切地推開了老黨員冉啟貴的家門。后來,冉啟貴成了他的入黨介紹人。1981年,經黨組織批准,他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3月12日,是田茂坤終生難忘的日子,他面向黨旗庄嚴宣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天,田茂坤回到家時天色已晚,一家人還在等著他回來分享喜訊。油燈下,母親與他嘮了很多話,說得最多的仍是知恩報恩的諄諄叮囑。

光榮入黨后,田茂坤信心百倍地挑起帶領村民致富的擔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讓桃坪村人嘗到了掙錢的甜頭,田茂坤便借勢發展。1983年,全村烤煙年產量全縣第一,田茂坤在全縣表彰大會上交流經驗。工作二十四年,田茂坤幾乎年年獲表彰。

1998年,田茂坤辦理了退休手續。辦完手續那天,他心裡有太多的不舍。田茂坤想到了買一面國旗,在家中天天升起。

1998年3月12日,是田茂坤在家升國旗的第一天,這天也是他的入黨紀念日。

旗杆是自家林子裡最壯最直的一根斑竹,每一道節疤他都用柴刀細心削平。他還在院邊用混凝土筑起一個厚實的台基,正中留有一個圓圓的插孔。

7時30分,田茂坤一個人的升旗儀式開始,儀式上沒有國歌聲,隻有三月的春風柔柔地吹著,水塘邊的綠柳隨風輕拂。田茂坤把國旗牢牢地拴在竹竿頂端,然后將竹竿端端正正地插進圓孔,一面五星紅旗在大山間飄揚起來。沒有滑輪裝置,他就以這種朴實的、自己所能想到最庄重的方式,將國旗在院子裡升起來。

從此,這個儀式在山村的農家小院天天進行,寒來暑往,風雨無阻。

老田每天早晨七點半准時起床,戴上眼鏡,舉行一個人的升旗儀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上手機后,孩子們給老田下載了國歌。每天早上升旗時,老田把手機聲音調到最大,跟著熟悉的旋律和節奏唱著國歌,完成升旗儀式。如是雨天,穿上雨衣,撐上雨傘,也要准時進行。

二十三年來,老田隻有十二天沒有親手升旗。一次是2005年,他因病住院五天,孩子們在醫院輪流照看他,家中升旗的事就交給老伴。老伴很認真,准時起床升旗,完成后就給老田打電話。還有一次是2016年10月,田茂坤決定去北京天安門看看標准的升旗儀式。16日清晨五點,六十八歲的田茂坤早早地來到天安門廣場“搶佔”前排位置,見証了國旗護衛隊的升旗儀式。雄壯的國歌、整齊的隊列和現場的人群讓老田深受感動。這次去北京花了七天時間,回到家中后,他掏出一千兩百元錢,把旗杆換成了十米高的不鏽鋼杆子,安裝了一個滑輪幫助升降。每天早上升國旗時,雖然仍是一人,老田會努力挺直佝僂的腰,邁著有力的步子,儼然一名護旗衛兵,出旗、升旗、唱國歌、行注目禮,直到國旗緩緩升至杆頂。

不管坐著還是站著,老田的左手總是半抬著,就連簡單的伸直和舉起都無法完成。這個病是2000年落下的。那年春節,為了挖通五公裡的入村公路,老田的大嗓門一喊,回鄉過年的年輕人紛紛響應。他和大伙一起,扛上鐵鍬、鋤頭、鋼钎上陣挖路。勞動強度突然增加,老田的胳膊腿有些吃不消,左手開始抽筋,痛時貼上一張膏藥,繼續干。二十一天后,五公裡的鄉村公路挖通了,老田的左手卻落下了伸不直的毛病。

田茂坤雖然退休在家,卻整天忙著東村西寨的事,大伙都明白有事找他准沒錯。國家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脫貧攻堅政策、鄉村振興政策,老田都要一家一戶地做宣傳工作和政策解釋。疫情防控期間,老田主動攬下村裡的宣傳動員工作,他的大嗓門成了寨上最暖心的聲音。

老田真是閑不住。今年開春后又動員村民開展護路活動,清掃路上的落葉,清理邊溝裡的土石,割掉公路兩旁雜草。在老田心裡,這是村裡的一條致富路,得好好地護著。

每年7月1日,是老田換國旗的日子。

國旗下杆后,就疊好放好,一年一換,家中已存放了二十二面國旗。這是家中最寶貴的財產。

老田二十三年如一日升國旗的舉動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不久,白岩組的老黨員田建忠,王寨社區的村民黃斗文,都在家中升起了國旗……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老田早早策劃好了7月1日的升旗流程。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升旗儀式不再隻有他一個人了——在貴州財經大學讀研的孫女田秋紅,在貴州警察學院讀大三的孫子田洪楊,在遵義師范學院讀大三的孫女田甜,都是預備黨員了。孩子們主動要求,在7月1日這天一起參加家中的升旗儀式。

7月1日一大早,老田早早備好一台音箱。當國歌響起,在大山裡一家人的注目下,五星紅旗在小院上空徐徐升起、高高飄揚……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8 版)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