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頭條

印江:“3+3”模式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2021年08月26日09:23 |
小字號

為深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進一步增強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穩定增加收入。今年來,印江自治縣立足實際,探索出“3+3”模式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堅持“三向”發力,激活集體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一是“縱向”加壓。強化組織引領,著力構建縣委主導、鄉鎮(街道)主責、村社主抓的責任體系,建立以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聯席會議溝通協調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部門支持配合、鎮村具體落實的工作格局。今年以來,召開聯席會議2次,幫助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難題20余個。二是“橫向”協作。以東莞市“千企幫千村”為契機,在全縣遴選出10個村集體經濟強村作為培育對象。目前,通過與縣農業農村局積極溝通對接,已遴選出10個培育村。待東莞各企業深入各村開展幫扶后,將由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局共同指導培育壯大10個村集體經濟。三是“正向”激勵。出台《關於進一步提高村(社區)干部報酬待遇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通知》,明確了村干部入股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享受股金分紅、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與村民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成績突出的“三職”干部,可按照一定程序從當年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中按照15%—20%進行獎勵。同時,探索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容錯糾錯機制,樹立盡職免責、失職追責的鮮明導向,積極營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

落實“三點支撐”,織牢集體經濟發展“保障網”

一是落實重點人才支撐。聚焦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積極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出台《印江自治縣關於鼓勵支持有關人員到基層一線干事創業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方案》,鼓勵支持55名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一線干事創業,匹配168人定點服務365個村級主導產業和13個壩區產業。二是落實政策環境支撐。出台《印江自治縣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實施方案》,確定每年從整合資金中統籌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並充分利用各類財政貼息政策,各級發展基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政策、服務和運行體系,加強險種創新,發揮好農業保險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中的“穩定器”作用。三是落實規劃示范支撐。圍繞全縣“2+N”產業布局,形成了“三園五帶”的生態茶、“一園三帶多點”的食用菌、“四線產業帶”的生態畜牧業的產業布局,引進梵天菌業、溫氏集團等龍頭企業和吸引種養殖大戶等流轉土地開展規模化經營,提高了經濟效益。

完善三大機制,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一是完善頭雁牽引機制。聚焦“一強二富三創”目標,選優配強365個村黨組織書記或村主任擔任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法人。同時,依托銅仁市“民心黨建+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人才培訓班,選派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法人105人參加專題培訓班,開闊其視野,提升發展產業的能力。二是完善龍頭企業帶動機制。圍繞全縣“2+N”產業發展規劃,引進溫氏集團、三營牧業、同發集團、梵天菌業等龍頭企業,在龍頭企業帶動下,2020年,全縣21.75萬畝投產茶園,實現產量2.05噸,產值20.82億元﹔種植食用菌2.05億棒,實現產量14.13萬噸,產值11.03億元﹔出欄生豬23.786萬頭、肉牛3.4萬頭、肉羊6.8萬隻、家禽284.46萬羽,肉類總產量3.105萬噸、禽蛋產量0.408萬噸、水產品0.55萬噸,實現牧漁業總產值16.92億元。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經營模式帶動,利用“村級集體經濟+N”等多種發展模式,按照“721”、“82”等差異化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土地流轉有租金、就地務工有薪金、參與合作社有分紅的多元收入,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積極拓展增收途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銅仁組工)

來源:印江縣政府網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