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鄉村看小康——
七星關區對坡鎮:提升群眾生活質量 構建幸福美麗鄉村
群眾用著清澈透明的水。
青瓦白牆,木色客棧,白色馬路,盞盞路燈……走進七星關區對坡鎮法泥村,靜謐而美好。陽光下,池塘裡魚兒跳躍,湖面碧波蕩漾,讓人倍感舒適。站在高處俯瞰整個法泥村風景獨好,“生態美”三個紅色大字屹立在群山中,無不彰顯著法泥村對自然的敬畏。
“以前處處是茅草房,現在家家都是新房子和寬敞院壩。”回想多年前的法泥村舊貌,法泥村黨支部副支書周真順敞開了話匣子,“下雨天走路帶泥,挽著褲腿走能濺一身。路不好,人難走,更別提發展了。”
如今,在各項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法泥村完成了通村通組路道路硬化,寬闊平坦的馬路直接修到村民家門口,建造出了一條條充滿希望的“小康大道”。
除了路,村裡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修建了廣場走廊,夜晚,法泥村不僅星光熠熠,許多晚歸人更有燈光相伴。“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法泥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周真順說,有了路,村裡大力發展種植業和旅游觀光,給法泥帶來了無限生機。
法泥村一景。
在法泥村,一個個中小型木屋依山而建,成為了當地標志性建筑群。“去年,我們把這片農家客棧承包出去,每年收取租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用於其他基礎建設。”周真順說。
為擴大村集體經濟積累,法泥村依托當地地理優勢,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發展8.67x105平方米刺梨,3.33x105平方米天麻,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務工就業渠道。“每年在村裡的組織下我們都會去刺梨地裡除草、採摘刺梨,每天80元錢,出不了遠門,能夠在家門口就業就是幸福的事。”法泥村村民陳祖飛說。
除了產業興給群眾帶來的幸福感外,一項項扶貧政策的落實讓許多法泥村人走出大山,走向了新生活。
法泥村鴨子塘組地勢偏遠,交通不便,水電不通,是個實實在在的山坳坳。74歲的楊家喜從爺爺那一代就居住在鴨子塘,住了三代人,加起來有100年有余。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楊家喜老人一家帶來了希望,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帶著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楊家喜帶著全家7口人舉家搬遷至法泥村小康大道,就此告別了“困住”幾代人的大山。
“搬下來什麼都方便,有水有電,路好走,家門口還有小廣場,比起高山裡的日子,這才叫生活。”楊家喜感慨萬分。
法泥村一景。
走在法泥村小康大道上,一個個平房整齊排列,一盞盞路燈坐落有致,人們享受著生活的便利,看著水管裡流淌出來的清泉,望著遠方綿綿大山,腳踩大道,美麗的鄉村如畫卷般徐徐展開,吸引著遠方客人。
好風景來源自然,然而好習慣卻來自人本身。近年來,法泥村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點工作之一,積極組織村民對居住院落、房前屋后進行垃圾清理,在重要路段設立垃圾桶,集中歸類、處理垃圾,並增派保潔員,定期打掃。同時,按照綠色、生態、無公害的要求,法泥村走生態休閑發展之路,不斷完善景觀體系、傳承當地特色文化為宗旨,以滿足政府、游客、村民不同需求為目標,通過功能細化、空間布局、公共設施布置、綠化設計及村庄風貌改造等手段,營造特色景觀體系、完善功能配套,不斷優化當地居住條件。
在各方的支持下,法泥村修建了山體公園旅游公路3.8公裡,觀景亭2個,停車場3個,文化廣場2個,文化長廊4個,休閑涼亭6個,公廁4個,准五星農家樂1個,標准化垂釣魚塘1個,基礎不斷夯實,滿足著群眾精神需求。
優美的自然風景、濃厚的文化底蘊、干淨衛生的居住環境漸漸成為了法泥村拓展產業發展的重要“底牌”和發展優勢。
現階段,法泥村整體條件趨近完善,周真順介紹,法泥村將繼續利用自然風光,因地制宜按照鄉村振興的目標用心努力,朝著鄉村旅游、田園綜合示范的發展前景大步邁進,給當地群眾建造一個美麗宜居生態的美麗新農村,真真正正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圖/文 韓園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