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甲秀樓下南明河 一灣清水如黛綠

2021年07月11日08:2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扁擔開花,各人回家,筲箕淘米,砸個菜瓜,辣子水水,給與干媽,干媽割草,二龍搶寶,搶到貴陽,逛逛南明塘。”談及記憶中的母親河——南明河,在河邊放風箏的楊大爺這樣形容,“但可不是一直都這樣,后來貴陽發展快了,南明河邊人多了,工廠也就多了,往前數個十年,南明河是有味道的‘臭水河’。”楊大爺停下來看了看遠處的白鷺,“不過現在又好了,可以經常看見白鷺在河裡捉泥鰍。”

碧水藍天白鷺飛,閑倚河風觀魚肥,正是如今南明河畔的真實寫照。

治與防

從河道治理到長效保護

說起南明河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南明河支流貫城河鋪設的第一條排污管道開始。上世紀70年代以來,貴陽市民常自發組織起來,義務對南明河進行清淤,這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年過八旬的“護水奶奶”雷月琴,一件襯衣、一把拐杖、頭頂遮陽帽、背上一壺水,護水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擔起了對綠水青山的向往。

2000年9月,南明河畔立碑銘志“3年變清”,3年時間投入28億元,實施了10大類39項整治工程,2004年,南明河初次實現“水清、岸綠、景美”,獲國家11部委聯合授予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景不長好,水不長清。2004年以來,貴陽市進入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階段,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猛增4倍以上,人口從200多萬增長至400多萬,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長,超過南明河環境承載力,加之生產、生活取水急劇增加,擠佔河流生態補水,河道自淨能力降低,南明河污染又逐步加重,河道的清淤“進度條”也在不斷被縮短,清淤所帶來的影響常常被百姓所詬病。

治理前后對比,南明河2013年10月24日。中國水環境集團供圖

治理前后對比,南明河2020年10月23日。中國水環境集團供圖

為徹底整治南明河污染問題痛定思痛,2012年,引入系統治理思路,堅持全流域統籌、干支流一體,按照“控源截流、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的思路,以2025年為限,分“救急”“治本”“系統提升”三個階段對南明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改變以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理模式,從“治標”向“治本”轉變。

2017年以來,貴陽市新建的20座污水處理廠中,有14座採取了下沉式建設。截止2020年底,貴陽市共建成污水處理廠39座,設計污水處理能力200.58萬噸/天。無獨有偶,2017年以來,針對南明河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累計投入75.91億元,新建了五裡沖、小關、六廣門等20座再生水廠,南明河流域再生水廠從14座提升至34座,污水處理能力從之前的99萬噸/日提高到183.58萬噸/日,解決了流域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硬傷。

試與用

從地下再生到地上美景

地處西南腹地的省會貴陽現居住人口已達到近598.7萬人,南明河作為貴陽的母親河,全長219千米,貴陽市境內河流長約185千米。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城市的生活污水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污水處理廠。

青山再生水廠地面公園。人民網 涂敏攝

修什麼樣的污水處理廠,才能最大化的節約集約土地?

伴隨著2014年初下沉式青山再水廠投入建設,到2014年底投入使用,再到2015年開園參觀,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廠的誕生,使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全新的答案。

地上是公園美景熙熙攘攘、休閑舒適,地下是再生水廠有條不紊、安全清潔。青山再生水廠位於南明河的中上游,污水處理規模為5萬噸/日,服務面積為11平方千米,投資3.5億元。其地面建起佔地約31.7畝的貴陽市水環境科普館和生態公園,使得集約的土地得到充分的應用。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廠和傳統的污水處理廠相比較會有很大的優勢,傳統的污水處理廠一般分布在城市下游,污水需要進行長距離的運輸才能到達污水處理廠,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容易出現比較多的環境隱患,例如由於管道破壞出現污水的外泄等等,處理好的水順著下游就流進別的地方,也容易導致原本的上游河流少水甚至沒有水可流的情況。”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介紹,現在南明河通過分布式下沉水廠的建立,處理好的污水已經全部達標都被循環利用,在枯水時可以為南明河補給,用於城市景觀生態補水。

優化污水處理廠布局后,用達標尾水作為生態景觀用水回補南明河,每天向全流域提供150萬噸生態補水,每年節省跨域調補水5億噸﹔同時,在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的前提下,科學調度花溪水庫和阿哈湖水庫下泄流量,適時增大河道生態流量,科學統籌南明河城區段翻板壩開閉,切實提升河道自淨能力。

“除了作為生態補水,污水的再生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資源,目前,有計劃且正在實現的是將再生水運用到更多的用水領域。”貴陽市水務管理局副局長劉楚霞說。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南明河綜合治理的成功實踐,為貴陽創造了喀斯特地區流域綜合整治的成功經驗和多項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個創造並成功實踐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全國第一個大范圍建設下沉式污水處理生態系統的城市、全國第一個水環境治理領域先行先試PPP模式的城市、全國第一個將“三變”模式引入水環境治理領域的城市……

現在,南明河干流城區段水生動植物種群類型豐富,沉水植物覆蓋率已從15%提高至75%,對水質要求很高的中華秋沙鴨等鳥類前來覓食棲息,生物多樣性指數、水生植物蓋度、生態系統完整性等顯著提升,芳草萋萋、魚翔淺底的自然景觀得以再現。

“我們不僅在南明河沿岸新建了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廠,還對河道進行了生態修復、景觀綠化120公裡。”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介紹,絕大多數城市河道裡僅僅是達到化學指標的IV類水,但南明河已經在打造生態河道、景觀河道甚至是文化河道,構建生物多樣性的水下生態系統,這樣的治理舉措本身就已經是往前邁了很大一步。

斗與和

從治理污染到人景和諧

上世紀90年代,南明河兩岸密布200余家工業企業和近100個生活污水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傾瀉45萬噸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成為南明河污染的“罪魁禍首”。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深入實施工業企業“退城進園”行動,將貴鋼、貴鋁、水泥廠等排污大戶搬入工業園區,關上了污水排放的“水龍頭”。現目前,南明河全流域基本實現無工業污水排放。

南明河畔景觀。人民網 唐杰攝

為了讓河流更清,貴陽市從2006年以來,連續15年開展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累計投放魚苗達3億尾以上,在烏江、南明河等江河湖泊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魚類等水生動物種群恢復奠定了基礎。今年6月中旬,貴陽市在南明河流域內投放規格為 10-20cm 的 " 四大家魚 " 苗種 117.75 萬尾。

“以前人和現在人的觀念不一樣了,大家基本都不會亂丟垃圾進河道了。現在人可都是有素質的。”在貴陽市河道管理處維護施工所工作了35年的工人劉幫貴正在河道邊打掃衛生,“現在垃圾少,我們基本都是穿著水褲下河打掃,以前用船打撈比較多。”

目前,南明河全流域25處黑臭水體全部消除,7條主要支流水質全部達標,中心城區段水質穩定達到Ⅳ類,部分區域達Ⅲ類及以上,河流自淨能力得到逐步恢復,“除臭”“變清”“景美”治理目標逐步實現。

“有魚、有蝦、有白鷺”、“有人、有景、有文化”。治理沒有終結,保護方能長久。伴隨著對青山綠水的向往,一路前行。綠色生態、綠色人文、綠色城鄉、綠色景區正在成為多彩貴州大地上的最美底色,山青、水碧、林茂、人和的迷人畫卷正在一幅幅展現。(實習生 唐杰)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