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播州:科技赋能“闲田”变“金田”【3】

2025年11月14日15:21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11月8日,播州区石板镇天旺村豌豆尖进入采摘期。
11月8日,播州区石板镇天旺村豌豆尖进入采摘期。

时下,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天旺村、池坪村的3000亩豌豆尖蔬菜基地里,菜农们正忙着采收鲜嫩的豌豆尖,这些从“冬闲田”里长出的蔬菜刚采摘完毕后就被运往遵义、贵阳、重庆等地市场销售,深受消费者青睐。

播州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今年秋冬季蔬菜种植面积22.2万亩,通过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让昔日“闲田”蜕变为富民“金田”,用“菜篮子”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播州区的蔬菜为啥走俏市场?解锁其中的密码,就是以“保障粮油安全、提升耕地效益、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接茬模式、注重主体协同、强化要素支撑,构建起“粮蔬统筹、产销顺畅、质效双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秋冬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战略锚定:破解“粮蔬争地”让耕地效益最大化。该区充分利用秋冬季节空闲的水稻田、高粱地、烟地、椒地等土地资源,推广“稻+菜”“椒+菜”“烟+菜”等轮作模式,实现耕地“一年2茬及以上”种植频次,既守住了粮油生产用地红线,又将闲置土地转化为“增收阵地”,走出了一条“粮蔬共生”的发展路径。

在泮水镇、石板镇、团溪镇等地,“烤烟地+豌豆尖”“高粱地+速生蔬菜”的轮作模式已成为常态。

今年全区种植的秋冬蔬菜,主要涵盖豌豆尖、甘蓝、香细菜、速生蔬菜等10余类外销型品种,形成“区域集中、品种互补、外销为主”的种植格局,耕地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值显著提升,真正实现“藏粮于地”与“藏富于地”的双重价值。

模式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打通产销全闭环。“从选种到销售,全程有人帮、有人带,我们只管把菜种好。”遵义丽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丽欣慰地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近10年来,已在泮水镇流转土地150多亩,种植松花菜、白菜、红菜薹等品种,一年种植蔬菜2-3季,年收入80余万元,带动农户种植蔬菜200余亩。

在产业发展中,播州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让产业链各环节无缝衔接。根据区域特色,该区做好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协调、技术培训等服务。农业企业与种植大户则发挥“领头雁”作用,如贵州晶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石板镇池坪村带动种植豌豆尖3000亩,引入优良品种并充分发挥村集体冻库的作用;鸭溪镇种植大户刘朝均的200亩蔬菜基地,产品直供遵义市区新雪域等批发市场销售。村级股份经济联合社更成为纽带,鸭溪镇采取“户+联合社+群众”模式,发展蔬菜12000余亩,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要素支撑:设施与监管并重筑牢品质根基。播州区以“设施赋能+安全监管”为双抓手,为蔬菜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在设施建设上,全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在石板镇的茅坝村沐恩寺卓豪蔬菜示范展示基地、天旺村、池坪村等豌豆尖蔬菜基地,全面实现规模化精细化管理,蔬菜长势良好。同时,鼓励建设商品化育苗中心和冷链设施,石板镇池坪村的500平方米冻库,让豌豆尖采收后能即时保鲜,顺利外销。在安全监管方面,蔬菜基地推广臭氧消毒、黄板诱蚜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并开展农技人员“揭榜挂帅”服务,一批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确保蔬菜品质达标,成为放心品牌。

价值升华:从产业增收到振兴共富。“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拿工资,一年能挣三四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石板镇茅坝村村民刘大姐的笑容里满是幸福。她家将土地流转给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在基地务工挣收入,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从播州区沐恩寺基地的160余种蔬菜茁壮成长,到600余个优质品种的筛选培育,我们的基地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植园,而是集品种创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标杆。”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祥文谈及蔬菜示范展示基地的建设与未来,言语间满是笃定与信心:“我们将持续扩容种质资源库,不断培育高附加值蔬菜新品种,让基地成为山地蔬菜的‘品种孵化器’;同时升级‘卓豪源’数智平台,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把基地打造成技术输出的‘加油站’和产业融合的‘新引擎’。坚持实事求是,深化校企合作,科技赋能蔬菜产业发展,我们要让更多优质蔬菜从贵州山地走向全国市民群众的餐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卓豪力量”。

播州区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形成“支部+农业企业+村级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种植发展模式,全区蔬菜产业已带动10万余名群众就业,蔬菜产业正成为播州区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从烤烟地的“一季闲”到豌豆尖的“四季忙”,从“粮蔬争地”到“一亩双收”,播州区用科技唤醒闲置资源,用模式凝聚发展合力,让“万亩闲田”真正变成了“产业金田”。这种以耕地高效利用为基础、多元协同为支撑、科技赋能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山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书写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答卷。(图/文 李仁军)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