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阳河:黑叶猴“添丁” 全球最大栖息地种群创新高

9月28日,在贵州铜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监测系统,再次观测到5只通体金黄的黑叶猴幼崽。这是今年以来该保护区记录到的第三批新生猴群,标志着这片全球最大的黑叶猴栖息地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我国喀斯特地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黑叶猴“添丁”。
在保护区陡峭的喀斯特岩壁间,5只成年黑叶猴警惕地守护着幼崽,金黄的小家伙们时而依偎在母猴怀中汲取温暖,时而试探着迈开步子,阳光下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生命的蓬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麻阳河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已稳定在72群、约550只,较30年前增长逾一倍。
“这些‘金宝宝’出生才半个月,要等1岁左右毛色才会慢慢变黑。”护猴员肖治金一边在观测日志上记录,一边向笔者介绍。从事黑叶猴保护工作35年的他,亲历了保护区黑叶猴从“零星可见”到“稳步壮大”的全过程:“以前想看到幼猴得靠‘运气’,现在每年都能记录到新生个体,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事。”
黑叶猴“添丁”。
黑叶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对栖息地环境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而麻阳河保护区独特的喀斯特峡谷地貌,恰好为其提供了理想家园——这里孕育着2300多种植物,其中140多种是黑叶猴的天然食源;70.2%的森林覆盖率,更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为了让黑叶猴‘吃得饱、住得好’,我们做足了‘生态文章’。”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工程师邹启先表示,保护区不仅在猴群活动核心区种植李子、岩桑等本土食源植物,还打造了500亩补充林木基地,为黑叶猴建立了“自助餐厅”,解决了黑叶猴四季食物供应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实施人工商品林赎买项目,猴群家域面积较五年前增加30%,有效降低了近亲繁殖风险,为种群健康繁衍奠定基础。
成年黑叶猴警惕地守护着幼崽。
保护成果的背后,是“生态惠民、惠民兴生态”的良性循环。核心保护区村民黎仕友算了一笔“生态账”,他说:“家里的林子通过人工商品林赎买,拿到了近30万元补偿,当护林员,每年还有一笔收入,没有理由不保护好保护区。”
据了解,该项目已带动核心区300多户村民参与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保护机制,让“守护生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早把黑叶猴当亲人了,就算它们来吃庄稼,我们也不会驱赶,管理局会补偿我们损失。”沿河自治县思渠镇红岩村村民陈桂香老人说道。
成年黑叶猴警惕地守护着幼崽。
科技赋能,为保护工作装上“智慧翅膀”。目前,保护区已建成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监测系统,222台红外相机与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猴群动态,破解了诸多繁殖规律难题。“通过监测我们发现,黑叶猴雌猴的生殖间隔稳定在21-25个月,幼猴成活率从十年前的65%提升至如今的85%。”贵州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朱惊毅表示,科技手段让保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麻阳河的实践,为喀斯特地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贵州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建通指出,如今的麻阳河,不仅黑叶猴种群持续壮大,豹猫、红腹锦鸡等伴生动物数量较五年前增长40%,一个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黄昏时分,猴群开始返回岩洞休息。母猴紧紧抱住幼崽,在岩壁间灵活穿梭。护猴员肖治金在观测日志上郑重记录:“5只幼猴状态良好,种群延续充满希望。”从300余只到550余只,麻阳河黑叶猴的繁衍故事,正成为我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图/文 朱子立、朱志伟、杨莎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