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贵州遵义“两清两改两治理”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村美人和 宜居宜业

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
2025年09月25日08:03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芙蓉江畔,碧水蜿蜒、青山叠翠,遵义市绥阳县黄鱼村,便藏在这山水怀抱处。放眼望去,沉甸甸的金黄稻穗随风翻涌,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错落点缀,与远山、近水、秋田交相辉映。

黄鱼村一隅。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黄鱼村一隅。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步入其间,村道巷陌干净整洁,庭院菜圃生机盎然,耳边不时传来老人闲话家常的温声笑语。“环境变美了,心情也跟着敞亮了!”质朴的话语,恰是和美乡村建设最真实的注解。

黄鱼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由党员带头、村民参与,逐户清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让村道“亮”出来;有序推进改厕、改圈,让庭院“净”起来;治理农村污水与垃圾,让环境“美”起来。

从“面子”洁净到“里子”提质,黄鱼村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的同频共振——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而这,只是遵义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中的一抹亮色。

村民的院子干净整洁、鲜花盛开。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村民的院子干净整洁、鲜花盛开。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擦亮生态宜居鲜明底色,提升乡风文明治理效能。在“两清两改两治理”持续发力下,遵义正将“生态美、乡风好、生活富”的宏伟蓝图,化作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画卷。

一村一策,和美乡村展新颜

远看一枝花,近看乐开花,细看幸福农家。

金秋时节,走进湄潭县落花屯社区,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一个个精心打理的“微景观”:竹篾围起的菜园青翠欲滴,砖砌花坛中鲜花烂漫,木条瓜架上硕果累累……

这样的乡村美景,得益于落花屯社区坚持“一村一策”的建设路径——以“一图一表一说明”为指引,在保留黔北民居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寨风貌。

农家小院。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家小院。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美丽,始于规划,成于细节。落花屯以户为单位,围绕“菜、花、瓜、果、景”打造“五微最美园子”;以寨路、空地为单元,见缝插绿、补植增彩;以田坎沟渠为画布,布置四季花草,形成五彩斑斓、姹紫嫣红的田园景观。

重面子,更重里子。社区通过“建、查、清、归、评”系列行动,彻底整治人居环境乱象;创新设立“寨管家”监督机制,推动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探索厕污一体化处理,让干净整洁从“眼前”延伸到“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落花屯社区还以有限的政府补助,有效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户均自筹约2万元投入室内装修和庭院美化,不仅实现了现代生活与乡土风貌自然融合,更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

村民正在打理自家庭院。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民正在打理自家庭院。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院子里有花有草,家里干净整齐,看着舒心,住着也踏实。”阳光下,村民田仁华一边修剪枝丫,一边感慨。在落花屯,越来越多的村民像他一样,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受益人。

一村一策,一寨一案。遵义各村立足资源禀赋,通过群众会和入户走访广泛征集民意,构建起“政府引导不包办、群众主体不旁观、社会参与不缺位”的乡村建设模式,持续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共建和美乡村。

村民自治,齐心协力固成果

从田里干完活回来,凤冈县朝阳村村民刘兴义习惯性地归置好农具,这才直起腰,憨厚一笑:“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不光能加分兑奖励,咱自己脸上也光彩!”

航拍朝阳村。凤冈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航拍朝阳村。凤冈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凤冈县以朝阳村桥梁组为试点,探索推行“村民积分制”。该模式以家庭为考评单位,用积分量化村民日常行为,以此撬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随着“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推进,朝阳村党支部进一步细化积分细则:党支部书记、村民组长交办整改事项,根据完成情况实时加减积分,引导村民“比着干、相互督”。

为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朝阳村建立了“一月一汇总、一季一评比”机制,依据积分高低评选出“最美庭院”“卫生家庭”“最美四净”,并在群众大会和节日活动中颁发荣誉奖牌、流动红旗,鼓励大家向先进看齐。

“看到邻居家门口挂上‘最美庭院’的牌子,大家都暗暗鼓劲,想把自家庭院也收拾得更漂亮。”朝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帅告诉记者,鲜红的流动红旗挂在门前,荣誉奖牌摆进堂屋,成了村民眼中最“硬核”的面子。

山环水绕。罗逸摄

山环水绕。罗逸摄

数据显示,朝阳村积分制已吸引200余名村民主动参与,累计完成交办事务300余项;今年共开展评选2次,3户“最美庭院”、3户“卫生家庭”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

“积分制把人心聚起来了,村党支部领着大家一起建、一起管,乡村才更有凝聚力。”谢帅感慨,如今村里邻里互帮多了、矛盾纠纷少了,干净的巷道里,家家户户的笑脸都更甜了。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是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的工作目标。遵义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以积分制、村规民约等形式,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特色赋能,产业兴旺富农家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近年来,桐梓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点观光向“全域、全季、全景”转变,努力实现“四季皆景、处处可游”的发展目标。

个头硕大的“官梨”。张元兴摄

个头硕大的“官梨”。张元兴摄

秋意渐浓,走进位于官仓镇楠木村的营坪果园,金黄的“官梨”挂满枝头,空气中飘散着清甜的果香。村民付德群头戴草帽,脚踩木梯,手指轻捻,一颗颗饱满的梨子便落入筐中。

“这颗梨,甜了游客舌尖,富了村民口袋。”楠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以贤自豪地说,村里的“官梨”年产量达数百万斤,年产值超过900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增收100余万元。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产业,楠木村还以“官梨”为核心,带动种植苹果、李子、黄桃等经果作物1500余亩,既延续“秋采摘”的季节性亮点,又衔接“春赏花、夏避暑”的全域旅游需求,真正实现“果园变景区”。

楠木村的果园受到外界关注。张元兴摄

楠木村的果园受到外界关注。张元兴摄

2024年,楠木村经果产业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游客、富裕百姓。”苏以贤的话,道出了村庄发展的核心逻辑。

产业兴,则乡村兴。遵义市紧扣“2+5+N”产业布局——以粮油、“菜篮子”为基础,重点发展茶叶、辣椒、红粱、中药材、生态养殖五大产业,灵活培育N类多元业态,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凭借“差异化定位、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协同发力,2024年,遵义全市农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