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2025年09月01日17:35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作为贵州省东部的生态屏障,铜仁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建设“七个生态”、发展“六大生态产业”等具体路径。

如今的铜仁,正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份“生态答卷”可窥一斑: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6.2%,绿色经济占比突破51.2%,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超三分之二,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成效显著。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坚守生态红线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生态保护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铜仁市将全市超三分之二的土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刚性约束为生态“留白”、为未来“储值”。

近年来,铜仁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印发了《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见》《铜仁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旅游设施建设必须“精打细算”,民宿审批需多部门联合审查;乌江、锦江告别“各管一段”,跨区域补偿机制让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上下游共护一江清水的合力加速形成。

不仅如此,铜仁市还坚持系统推进生态保护,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全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构建了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黔东植被保育区、乌江水源涵养区为支撑,乌江、锦江、舞阳河和松江河生态廊道为纽带的“一核四区四廊道”生态安全屏障。

梵净山作为联合国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已发现7900多种生物物种。为加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铜仁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以周边3县10乡(镇)69个村3万多名群众共同参与的联防联管联治体系。2023年8月,梵净山被评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4年9月,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生态保护走上国际舞台。

创新治理机制 提升生态保护效能

近年来,铜仁不断创新生态账户机制,致力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2022年9月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将企业和个人绿色生产、生活数据量化为“生态积分”,以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保护、生态金融5个一级指标推出个性化积分评价标准,涵盖生态林资产、粮食作物生产、购买新能源设备、绿色食品、参与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147项指标。

“梵净生态账户”的推出,让绿色行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激励。贷款主体通过建立“梵净生态账户”,授信额度在原来基础上得到了提升,进一步解决了资金困难。2023年12月,“梵净生态账户”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8月,铜仁已建成“生态账户”10.19万户,运用积分放贷85.18亿元,惠及7.14万户主体,为贷款主体节约成本5825万元。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铜仁锰矿资源富集,储量占全国37%、亚洲第一。锰渣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为此铜仁创新“四铁五法”治锰,推动锰渣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拓展锰渣产品在路基建设、矿山充填等应用场景,顺应群众期待,得到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

今年4月,铜仁制定了全国首个“锰渣筑路”标准——《公路路基建设用焙烧电解锰锰渣施工技术规程》,实现锰渣“变废为宝”,填补了全省锰渣路基应用标准空白,为“锰三角”乃至全国锰产业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样本。同样,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汇成新材料萃取车间,一块块硫化锰渣经过球磨、浸出、除杂等工序后,提取出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再通过先进生产工艺制作成电池用硫酸锰、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等材料,销往全球市场。汇成新材料自主设计的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的生产线,被锰行业认定为“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

此外,铜仁市出台《铜仁市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推动市域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先后获省级奖励资金1500万元,2024年以来,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4.78亿元,用于设立护林员、管水员等“生态公益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生态金饭碗”。今年实施的《梵净山保护条例》《锦江流域保护条例》,将森林防火纳入生态账户积分体系,村民参与巡护可兑换贷款优惠、景区门票等奖励。这一机制推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5%,带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

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农业品牌、打造绿色经济引擎。

生态工业方面,铜仁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聚焦新型工业化和特色生态工业,着力突破高效采选冶技术,围绕“锂电池及材料、钠电池及材料、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三条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加快打通本地锰矿到新型锰材产业化路径,奋力打造千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目前,铜仁市已聚集中伟、凯金、汇成等17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从锰矿开采到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已发展至80余家。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贵州铜仁:守护绿水青山 换得金山银山。

生态农业方面,铜仁市聚焦农业现代化做优生态农业,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快发展肉牛、红薯、抹茶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铜仁东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和西部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区。目前,全市建成生态茶、生猪、蔬菜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牛羊、家禽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高品质抹茶基地6.16万亩、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2座、世界抹茶超级工厂1个,带动全市7个县34个乡镇11万名茶农增收;全市存栏牛76.8万头,肉牛饲养量居全省第三,现有肉牛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

生态旅游方面,铜仁市聚焦旅游产业化做强生态旅游,加快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健全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做优中南门古城、石阡温泉、马拉松赛道等品质魅力,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2024年,铜仁梵净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带动引领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5%、15.7%,增速均排全省第一。2025年签约文旅项目总投资29.5亿元,“梵净山马拉松”单季赛事拉动综合消费5.17亿元。

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生态价值实现转化……铜仁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图/文 谭霜、张宏扬)

(责编:李丽萍、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