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镇”七星关区青场镇:文明乡风润沃土 美丽乡村展新颜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镇作为第七届新入选的全国文明村镇,创新推行“党委领创、干群联创、家庭争创、社会共创”的“四创机制”,以全员参与凝聚文明合力,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感恩奋进小镇”。
干群联创:“三看三比”激活环境整治新动能
走进青场镇的木山村,村民张德飞正在自家庭院里修剪花草。门前“卫生家庭户”的红色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以前杂物乱堆、垃圾随处可见,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干净整齐,村里还搞评比,谁都不想落后。”她笑着说。
木山村航拍全貌。廖槐花摄
这一变化得益于青场镇推出的“三看三比”抓手,即:看村组干部住房,比示范引领;看党员群众家庭、比整洁宜居;看社区环境秩序,比治理效能。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同时各村同步开展卫生家庭评比活动,通过授予荣誉牌的方式宣传表彰优秀卫生家庭,营造人人争先进、家家创卫生的良好氛围。
除此之外,各村党支部每天组织护洁员、护路员开展一小时集中清扫,每周组织党员干部对重点区域进行整治。今年以来,累计清理乱堆乱放1964处,残垣断壁167处。党员志愿者队伍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大家带头践行垃圾分类、文明出行、移风易俗,形成了“一名党员带动一片群众”的辐射效应。
家庭争创:培育文明创建“细胞群”
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场镇以“三士之家”(博士、硕士、学士家庭)挂牌为抓手,为青松村94户131人“三士之家”统一制作特色牌匾,镌刻家庭励志故事与治学箴言,悬挂于庭院显著位置。同时评选出“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70人。
青松村村民吴长芬向展示获得的“好儿媳”奖杯。廖槐花摄
“以前在外边打工,自从家里老人生病以后,就回来照顾他们。”青松村“好媳妇”吴长芬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忙碌着,用她的双手和爱心,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同时,青场镇以家庭为切入点,按照“宣传发动、示范带动、重点推动”的路径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宣传发动阶段,全镇各村建立管事、先生双台账,逐村开展座谈沟通,争取理解支持,并通过召开群众会、村民代表大会,商议修改完善村级红白理事会章程,营造社会氛围。目前,全镇已召开群众会、院坝会100余场,发放倡议书5000余份,利用“小喇叭”、微信平台持续推送文明知识。
社会共创: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会共创是文明创建的“落脚点”,只有社会齐心共创,文明新风才能蔚然成风。青场镇以公约为抓手,通过“制度约束、习惯养成、氛围营造”,推动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村干部入户进行宣传环境卫生。廖槐花摄
“我们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文明创建的要求融入其中,让群众有明确的行为准则。现在,文明已经成为了群众的自觉行动。”青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恒表示。
党委领创:顶层设计构筑文明创建坚强核心
青场镇将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巩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总召集人的工作机制,下设4个专项工作组,将任务分解到13个村(社区)和五办三中心。
木山村民家的院落干净整洁。廖槐花摄
“我们通过‘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方向不偏、力度不减。”青场镇党委书记唐鹏介绍,镇里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重点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对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14个农家书屋进行提质升级,实现集镇和中心村寨基础设施全覆盖,为文明创建提供硬件支撑。
在制度建设方面,青场镇创新建立“群众监督+网格巡查+专业督查”监管体系,推动创建工作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管理”转变。
“现在环境好了,大家的素质也提高了,乱扔垃圾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村民们纷纷感慨道。
镇村干部带头打扫卫生。廖槐花摄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通过“四创机制”的深度实践,青场镇实现了从“环境改善”到“风尚引领”的全面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显著增强,社会风气持续向好。青场镇用“四创机制”这支画笔,正在绘就一幅“感恩奋进”的文明画卷。(邱梦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