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劳动模范余川: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精益求精“工匠答卷”

从普通还蒸工到行业标杆,贵州遵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绵钛部还蒸二工段工段长、还蒸工技师余川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在海绵钛生产的方寸之间,书写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答卷。
1986年,16岁的余川怀揣梦想走进贵州遵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业硅系统五车间工作。2001年,余川调至海绵钛生产关键工序还蒸工段。面对复杂的还蒸生产工艺,余川从零开始,由浅入深,抓住细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余川带领工人现场查看工艺数据。陈娟摄
“蒸馏过程采用的是高温+真空工艺进行控制,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失误,海绵钛产品和空气发生接触就会影响产品质量,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整炉报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余川介绍起做这项工作的严谨性。
为了摸清工艺“脾气”,余川给自己定下规矩:每炉必守、每数必记、每错必改。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炉次的温度、真空度变化、原料配比等信息,至今已记录了20多个笔记本。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都能在余段长的笔记本上找到答案,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传承,促使我们自己也养成良好的习惯,遇到问题及时地去记录、去处理。”贵州遵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绵钛部还蒸一工段副工段长王军说。
正是这种“毫厘必争”的较真,让该公司在工艺上取得了关键突破。2022年,公司提出全流程提质降本,破解还蒸炉利用系数长期卡在2.2/炉的瓶颈,余川带着团队通过强化管理、优化节点、实时监测数据、改良改进设备等,将利用系数一举提升至2.8/炉。
“按设计产能计算,这一突破在当年就为公司增加了900万元产值。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老设备难突破’的固有思维。”该公司海绵钛部主任毛业桥感慨道。
2024年,因市场对海绵钛封装密度提出更高要求,公司打响了“结构改善攻坚战”。余川率先扎进车间,主动打破以往的工艺理念和认知,对还原参数、温度参数进行反复实验,最终使产品封装密度达到国际标准,一举扭转公司产品“卡脖子”局面。
“那段时间,余川每天都是早上8点半来,晚上10点以后才走,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我们现场有52套系统,他常常逐一进行排查。”参与攻关的绵钛部还蒸一工段工段长胡立兴回忆道。
多年来,余川的创新脚步从未停下,他提出并实施了多项重大工艺改造措施,包括《真空系统升级改造》《还蒸废气治理》《13吨反应器》《提升海绵钛结构的关键工艺参数研究》等,为公司海绵钛提质降本和智能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余川到车间进行现场指导。陈娟摄
“工匠不是守旧的代名词,而是敢啃硬骨头的闯将。”余川的创新之路,始终围绕着“提质、降本、增效”3个关键词展开,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一个人的技术再精,也撑不起整个工段,只有一群人的技术都强了,才能撑起一个产业。”作为拥有30余年经验的“老工匠”,余川从未停下“传帮带教”的脚步。如今,公司海绵钛部还蒸工段共50多个人,大多都是余川带出来的徒弟,他将自己积累的工艺参数、操作技巧等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职工。工段现有高级工5人,中级工10多人,冶金工匠1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余川师傅的教学不仅是教技术,更是教匠心,他很少空谈理论,而是亲自现场教导示范,每次操作都反复讲解、练习,直到零误差。”入职10余年,海绵钛部还蒸一工段三班班长冷晓亮一直跟着余川学习,如今已是还蒸高级工。
三十载春秋流转,还蒸工段记录着余川的成长。2018年,余川获贵州省有色冶金工会“金牌工人”称号,2022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4月,余川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
余川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陈娟摄
面对荣誉,余川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岗位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能获得这个荣誉心情很激动。”余川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继续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以劳模精神、劳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带头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心力。(陈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