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久场村:红色热土上的“硒”望之光

在开阳县的苍翠群山中,高寨乡久场村静卧于北麓。这是一个被梯田环抱、被红色记忆浸润的村庄,也是一个被“硒”望照亮的多民族家园。十五个民族在此相融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织,正悄然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村新篇章。
村子古名“狗场坝”,苗族称之为“甘久”,意为“水源汇集之地”;布依族称“纳久”,指“梯田旁的寨子”。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自然相守的印记。而真正让久场村刻进历史的,是九十年前春天的那一抹红。1935年4月,一支队伍经过这里,在杨氏民宅的墙壁上,用遒劲的隶书写下:“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干人”系贵州方言,指贫苦民众)。近一个世纪过去,墨痕虽历经风雨,信念却依然清晰。
久场村。
红色,是久场村的底色;“富硒”,则是这片土地赐予的金色机遇。依托开阳县富硒土壤资源优势,久场村走出了一条“以硒为媒、点土成金”的产业之路,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打造的“开阳富硒”区域公共品牌应运而生,成为整合推广本地农产品的统一名片。在这一品牌引领下,村里出产的富硒大米、菜籽油等产品,经过严格质量认证,走出大山,走进更广阔的市场。
除了“富硒粮油”这朵“致富花”,久场村的特色产业同样蒸蒸日上。2018年,久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勇带领村民试种两个香菇大棚,如今食用菌基地已发展到110亩、112个出菇棚,2025年预计年产值400万元,产品远销川渝、两广。基地还推行“一户管护一大棚”模式,年保底收入3万元,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
久场村发展菌棒产业。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升级。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久场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以来,村里累计投入资金2376万元,硬化道路35公里,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排洪渠、太阳能路灯、便民宴席厅、宜居农房改造……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村民生活更加便捷舒心。
除了村容村貌的改变,还有乡风民风的焕新。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丧事不超过3天、礼金不超过50元、宴席不超过15桌”标准,集中办酒让成本降低一半。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每月“逢八必扫”,家家户户争上“红榜”。“婚事新办,面子不减;丧事简办,负担不添”,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茶叶。
从一条标语的精神传承,到一片富硒地的物阜民丰,久场村的故事,是关于坚守与开拓、记忆与未来的故事。它不张扬,却充满力量,正如那山间的清风与晨光,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希望的土地。(图/文 贺安康、李巧、冯成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