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生态守护见成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晨,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渠沟村的朝阳水库云雾缭绕,水面如镜。一群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鸳鸯时而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时而在岸边枝头梳理羽毛,与周边的青山绿水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护林员任强沿着水库巡护,不时向村民们叮嘱:“乡亲们,严禁上山盗猎盗伐。尤其是这些鸳鸯,大家要保护,一定不能伤害。”
这样和谐的场景,是印江近年来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的生动写照。据水库巡管员和护林队长期观测,今年前来朝阳水库栖息的鸳鸯种群数量突破100只,达到近十年来峰值,较十年前增长超5倍。
“鸳鸯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水质、食物、生态安全缺一不可。” 板溪镇林业环保站负责人吴宇介绍,为给鸳鸯营造良好家园,当地严格落实林长制和湖库管理制度,对栖息地周边实施封山育林,组织护林员常态化巡护,同时通过入户宣传,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朝阳水库,经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水质持续优化,鱼类资源日益丰富,吸引了众多鸳鸯在此停留、栖息。
在新寨镇新坪村高家山,另一番生态盛景同样令人赞叹。山梁之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群傲然挺立,树干通直如柱,树冠繁茂如盖,在林海中尽显 “鹤立鸡群” 的伟岸身姿。护林员吴宗兴正仔细检查树苗生长情况,他轻抚着一株幼苗说:“南方红豆杉生长条件苛刻、生长速度缓慢,但咱们这片山梁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它们。目前仅10厘米至20厘米的南方红豆杉就有二三十棵,山梁各处更是遍布幼苗,村民们都把它们当成‘宝贝’呵护。”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对珍稀树种、古树进行挂牌保护,护林员广泛宣传引导,定期不定期对野生动植物进行巡查防治,持续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印江自治县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站负责人潘明发表示,下一步将从强化巡护监管、深化宣传教育、提升收容救助能力、加强联合执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保护机制,推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印江大地越绘越美。(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