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龙水乡:“种养循环”铺就乡村振兴富民路

金秋时节,走在开阳县龙水乡新场村的黄桃基地,沉甸甸的果实把枝头压得弯弯垂下,满眼硕果累累的景象映入眼帘,悄然勾勒出一幅喜人的丰收画卷。而这幅丰收盛景,正是龙水乡新场村创新探索“养牛—黄桃”循环农业模式的生动注脚。
“1+1”模式赋能:凝聚多方合力,激活发展引擎
让“养牛—黄桃”循环模式落地生根、高效运转的,是“1+1”模式的深度赋能。这一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为核心支撑,同步吸纳村干部、村民入股合股经营,通过双重主体的协同联动,为循环模式注入了持久动力。
新场村黄桃装车发货。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这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牵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协同发展体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凭借控股地位把控整体方向,确保资源分配公平、发展路径稳定,从根本上打消了村民“怕风险、怕吃亏”的参与顾虑;而村干部与村民的入股合股,则让大家成为利益共同体,激发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各方力量在这一有序框架下形成强大发展合力,让“养牛—黄桃”循环模式在乡村沃土上持续焕发生机。
循环农业闭环:兼顾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共荣
在“1+1”模式推动下,“养牛—黄桃”循环农业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构建起“养殖—种植—再养殖”的生态闭环。
新场村肉牛养殖基地。
养牛产生的粪便,经专业粪污处理发酵、杀菌后,成为黄桃种植的优质有机肥。昔日令村民头疼的养殖污染,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提升黄桃品质的“营养剂”,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更让黄桃口感愈发出众,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引进优良牧草在黄桃园内套种,既为肉牛提供了绿色饲料,节省了养殖成本,又避免了单独种植牧草造成的土地浪费,借助科学种养技术指导,同步实现了牧草产量与肉牛品质的双提升。这种闭环模式,成功破解了以往产业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低、生态压力大等瓶颈,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有机统一。
摆脱发展困境:唤醒内生动力,实现从弱到强
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新场村“两委”经深入调研与多方考察,确立“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振兴路径。目前已建成56亩高标准黄桃种植基地(预计产量超8万斤),配套47头规模肉牛生态养殖场,种植的黄桃因品质优良打入瓮安、贵阳等周边市场,“龙水黄桃”品牌逐步崭露头角。
新场村黄桃采摘。
在利益联结上,创新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负责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市场对接,承担产业日常运营和技术指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既获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基地务工拿工资,年底还可参与利润分红。这一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极大调动了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技术支撑同样关键。新场村与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开展黄桃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肉牛养殖等技术培训,提升村民专业技能;同时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形成稳定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企业需求:构建配套生态,实现“民生”共富
龙水乡始终秉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锚定方向。立足现有基础,从多方面深化产业发展,在践行绿色理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振兴擘画美好蓝图。
龙水乡组织委员吴学颖同志查看黄桃挂果情况。
新场村积极响应绿色发展号召,为即将入驻进行磷矿开采的企业中伟打造蔬菜种植基地,通过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实现绿色蔬菜的规模化种植。不仅确保了蔬菜种植的生态标准,还让农户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下,提升种植效率与蔬菜品质。同时,鼓励农户在自家开展家禽养殖等副业,形成“种植+养殖”的多元发展模式,既充分利用了乡村资源,又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
如今的新场村,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村民在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股权分红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真正蹚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龙水乡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文/图 开阳县龙水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