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延伸富硒产业链 “链”聚共富“硒”引力

初秋时节,艳阳高照,开阳县龙水乡新场村富硒黄桃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枝头饱满的黄桃褪去果袋,金灿诱人。果农们正忙碌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箱,一箱箱新鲜的黄桃即将发往贵阳、重庆、云南、深圳等地。富硒黄桃基地里,还有不少从贵阳专程赶来的游客采摘,果农忙碌穿梭的身影,游客亲身体验的乐趣绘就成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态新画卷。
这是开阳县富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开阳县开发延伸硒产业链,彰显“土、硒、果、药茶、凉、鸡、猪”等特色优势,创新富硒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康养旅游业产业链条,“链”聚共同富裕的澎湃“硒”引力。
提质赋能 富硒效益“拉满格”
立足“富硒、有机、生态”资源,从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品牌运营等入手,增加硒产业提质增效“智”动力。大力发展粮油、蔬菜、茶叶、果品、中药材等富硒产品,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开阳县新场村富硒黄桃基地。
以“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印证链字效应。开阳县森林覆盖率57.2%,年平均气温在12.8℃,境内99.91%土壤富含硒元素,呈现低山柑橘、高山茶叶的生态局面,着力发展茶叶、柑橘、中药材、菜油、面条、畜禽、蔬菜等富硒产业,打造富硒特色产业基地、硒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迸发“硒”引力。目前,“开阳硒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涉硒商标32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开阳枇杷),省市知名品牌、商标30余个。制定发布开阳富硒茶、开阳富硒枇杷省级地方标准2项,涉硒团体标准14项、企业标准3项。完成富硒产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4个、区域公共品牌版权保护7个、“天然富硒地块”认证4块1.4万余亩,有力印证了开阳硒产业链的“链”字效应。
以“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做靓富硒品牌。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牢牢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高质量推动林下经济绿色、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开阳县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果”和“林+苗”等绿色种植。适度发展以蜂糖李、枇杷、柑橘等为主的林下种植,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种植产品品牌,提升富硒产品的知名度。
“村有特色产业,启发我们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开阳县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品牌体系,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不断提升‘富硒’品牌影响力。”开阳县硒产业中心负责人盛利说。
以“土地资源”发展“富硒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龙岗镇土壤富含硒元素,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富硒农产品,完成了1.2万亩的富硒水稻栽种,成立了贵州龙城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京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格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构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发展富硒大米。
强筋壮骨 打通富硒“链富路”
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式,开阳县做优基地、做大龙头、做强科研、做特产品、做亮品牌、做实融合上持续发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品牌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为乡村带来无限“硒”望。
南方乳业开阳基地牧场奶牛。
富硒养殖“加速跑”,助农增收促民富。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生态养殖业,离不开“硒”字解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土鸡、林下藏香猪以及养蜂等林下特色养殖。根据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力,重点扩大藏香猪、养鸡等现代养殖产业基地,提升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初秋时节的南龙乡土香村暖意渐浓,钟元海种养殖场内,饲养员的一声声吆喝,一头头身材圆滚滚、毛色油亮的小香猪应声从山坡、树林蜂拥而来。钟元海也从养猪的初学者逐渐成长为“养殖专家”。“土香村的林下资源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藏香猪的生长与繁育。自从基地的500多头藏香猪在土香村旧寨安定下来后,南龙香猪养殖市场的空白得以填补。”养殖大户钟元海说。
培育壮大“新动能”,强筋壮骨促发展。坚持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引导涉硒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做优做精,细分领域,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富硒”特色奶源塑造了“山花”牛奶独有的品牌基因。生活在中国三大“富硒”资源地区之一的开阳县龙岗镇的4000头奶牛,吃着丰美的“含硒牧草”,孕育出了90微克/公斤的天然富硒牛奶。开阳县龙岗镇的南方乳业有限公司在延链、强链上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已连续两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在山花牛奶京东旗舰店,“山花”牛奶系列产品收获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好评率达98%以上,“好喝”“奶质好”“奶味香浓”成为消费者提及最多的评价,售后满意度更是高达99.7%。
文旅融合 铺就振兴快车道
依托山地特色和富硒资源谋发展,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今年开阳县以“硒养开阳·富硒山居”为核心,推动旅居康养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南龙富硒茶产业园。
创新发展,“避暑型”变为“康养型”。今年开阳县依托1702米立体海拔,以“硒养开阳·富硒山居”为核心,创新“富硒山居、富硒山路、富硒山珍”三大业态矩阵,推动旅居产业从“避暑经济”迈向“四季康养”转化,不断增加收入,鼓起群众增收“钱袋子”。目前,共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旅居343栋,累计可提供房间2934间、床位4418张。2025年已累计接待旅居游客1万余人,带动群众400余户,增收150余万元。
以文塑旅,“好风景”变为“好钱景”。坚持做生态茶、干净茶、健康茶,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种茶、管茶、制茶、卖茶全过程,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形成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加工、茶艺表演、旅游购茶为一体的“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良好格局,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开阳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在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茶叶加工、茶艺表演、旅游购茶上下功夫,形成“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格局。二十年前“云山茶海”是一片荒山荒地,如今5000多亩生态有机茶园,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实现“一片土地,两种产值”。开阳地处全国少有的富硒地带,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共有茶园9.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1万亩。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资源禀赋,当地累计引进加工生产线110余条,培育茶叶企业52家,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富民产业链。
“茶旅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茶园作为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泡茶、研学的乐趣,同时旅游又带动茶叶和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也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的发展,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云山茶海基地负责人曹以杰说道。
塑造品牌,“客流量”变成“流客量”。创新采用“8+1+N”模式盘活闲置农房。“8”是房主获民宿纯收入八成;“1”为村集体收一成作管理费,用于公共设施维护;“N”则依游客对民宿的服务评分,给予房主3%至5%额外奖励。通过此模式,村里打造出一批特色康养民宿,塑造“富硒山居·康养三合”旅居品牌,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与此同时,禀赋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生态优势,深度融合旅游、康养、文化、体育等多领域业态,成功将“凉爽”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引领开阳从传统旅游观光地向高端旅居生活目的地华丽转身,绘就一幅“宜养、宜居、宜游”的山地避暑旅居新图景。(图\文 杨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