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全国文明家庭”黔西市李念家庭:家庭和睦 邻里和谐 村庄和美

2025年08月18日16:56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近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李念家庭赫然在列。走进李念家中,一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心向党建设家乡”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朴实的字句道出了李念一家的不懈追求与执念。

李念出生在一个勤劳的家庭,父母经营的面条作坊,让这个农村家庭的日子过得相对宽裕,然而最让邻里乡亲竖起大拇指的,是李念一家那“勤劳朴实、乐善好施”的家风。

李念与妻子赵顺芬。

李念与妻子赵顺芬。

“小时候,经常天还没亮就听见父母在作坊里忙活,有时到凌晨三四点还能听到压面机的声响。”李念回忆道。

在那个“人多地少”的年代,勤劳也不一定换来温饱。每到春荒时节,总能看到乡亲们提着空米袋,天不亮就来李家借粮。

“我父母从不会催着还,全凭乡亲们的良心。”让李念记忆犹新的是,有几家实在还不上粮食的,还会主动来面坊帮忙。“有的帮着和面,有的帮着晾晒,还有的赶集时帮着卖面条。”李念回忆道,“我父亲常说,这不是做工抵债,而是互相帮衬,共渡难关。”

这些鲜活的童年记忆,让李念很早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好日子是勤劳奋斗出来的,而邻里互助才能让好日子更长久。

“他当这个村支书啊,邻村有事都随叫随到。”妻子赵顺芬说起丈夫时,语气里满是心疼与自豪。

2024年,七里村完成了一项民生工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5户村民终于摆脱了“雨天怕塌方、夜里睡不安”的阴影。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

黔西市大关镇七里村。

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念依心有余悸。“最怕半夜接到村民电话”,李念说,“每次都是摸着夜路赶去现场查看险情,所幸都是虚惊一场。”

让村民们搬到安全的地方是当务之急。然而,部分村民因自筹资金困难产生顾虑,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这一困境,李念主动垫资帮助困难群众先行修建安置房,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我很支持他,但是还是吵了不少架。”赵顺芬坦言,“我甚至跑去问老书记:‘能不能别让他当这个支书了?’”话虽这么说,但赵顺芬还是为工地上的村民送去饭菜,逢年过节也总能看到她给困难户送米送油的身影。

“这些事她都瞒着我,还以为我不知道。”李念望向妻子,满脸笑容。

2019年,李念新房落成,一块“初心驿站”的牌子自那时起便悬挂在李念家门口。

每月,夫妻二人都会邀请村里的老人来自己家里,精心准备家常饭菜,陪他们下棋聊天,让这个小家成为村里温暖的“老人之家”。

“对子女的教育更要身体力行。”李念常说“我们做这些不仅仅是为了给村里老人一个去处,而是要让孩子们懂得尊老敬老。”

李念带领七里村老百姓种植的牧草。

李念带领七里村老百姓种植的牧草。

2017年,李念高票当选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短短几年间,肉牛养殖、辣椒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多万元。

“以前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村民卢克芬动情地说,“现在在村里的合作社上班,一年能挣三四万元,还能照顾家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李念一家通过“勤俭立家、耕读传家、拼搏兴家”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家庭良好的精神风貌,带领黔西市七里村老百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奋力前行。(图/文 毕节市委宣传部)

(责编:敖嘉钰、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