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破壁”谋跨越 合力攻坚惠民生
——玉屏·大龙创新“园区协商”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生动实践

初秋时节,走进暮色中的大龙经济开发区,但见标准厂房外的路灯沿主干道依次亮起,暖黄的光带与厂房内透出的生产灯光交相辉映……作为贵州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这里聚集了红星发展大龙锰业、中伟股份、汇成新材料、能矿锰业等龙头企业。即便夜幕降临,生产车间仍灯火通明,流水线上的指示灯闪烁着,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驱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每隔数百米便可见到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其间,车身上“玉屏—七里冲”“德龙新区—高铁南站”的标识格外醒目。玉屏县城至七里冲和德龙新区至高铁南站等4条公交线路,不仅串联起两地工业园区,更打通了沿线6万名务工人员的通勤“最后一公里”。
这是玉屏侗族自治县创新“园区协商”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的情景再现。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着力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立足专门协商机构职能定位,围绕推动玉屏·大龙开发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探索“园区协商”模式,搭建跨省协商平台、创新产业协作机制、破解民生堵点难点,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的实际行动,推动玉屏·大龙开发区一体化发展迈入快车道。
破壁: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协商平台破解行政壁垒
2011年,大龙经济开发区实行独立运行。玉屏·大龙从曾经的“一家人”变为“两家人”,财税分割、规划脱节、产业同质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2022年,以协助住铜全国政协委员王能军开展《关于支持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申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提案》调研为契机,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搭建“玉屏·大龙开发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园区协商’跨地协商平台”,确立“党政重视、政协搭台、部门推动、共同发展”原则,明确每年召开两次协商座谈会、轮流主办的工作机制。该平台入选贵州省政协“园区协商”工作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
企业需求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就在那里。玉屏侗族自治县做实做细做优各项助企工作,精准服务企业,党员干部深入园区企业调研,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广泛收集企业意见,共同研究解决实际困难,以过硬作风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为进一步扩大协商覆盖面,2023年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延伸平台功能,在湘黔两省三地(贵州玉屏、大龙,湖南新晃)工业园区挂牌成立了“玉屏·新晃(大新经济协作区)政协委员工作室”,并在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设立联络点,通过“1+2+3+N”协商阵地体系,企业诉求直达协商一线。
2024年,通过专题协商,助力贵州大龙水务有限公司完成编制《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车坝河供水扩建(水厂)取水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成功获批814.77万立方米取水许可,有效保障园区企业生产需求。同时,规范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优化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协助解决企业厂房租赁、职工住宿等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聚力: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产业协作构建千亿集群
在玉屏经开区创梦联钙业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一袋袋纳米钙产品封装完毕后即被运往隔壁大龙开发区的中伟新材料公司。
据了解,贵州创梦联钙业在大龙开发区累计销售额8300万元,2025年玉屏围绕大龙开发区产业链编制延链强链补链项目13个、项目金额25.39亿元。
这正是玉屏·大龙开发区产业协同的典型场景。
两地依托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定位,推动玉屏经开区打造“延伸拓展区”,形成“大集群+小集群”协同发展格局。通过联合编制《玉屏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0)》,玉屏“东拓、中聚、西优”与大龙“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初具雏形,实现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
聚焦同城规划、信息互通、民生互助、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制定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园区协商”工作方案》,明确协商频次、主体及责任分工;围绕大龙开发区产业链短板,两地联合编制招商项目库,2025年以来,跨区域“园区协商”带动新签约项目18个,签约资金46.6亿元。
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工作理念,始终把解决群众所急所盼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创新“园区协商+检察护企”模式,通过上线推出“萧乡玉检”法律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鲜明底色。在大龙开发区设立“职务犯罪预防协同监督联络中心”,累计开展法律宣传10场,覆盖企业60余家次,解决企业合规经营问题80余个。
此外,玉屏、大龙已初步形成“锂电材料—配套服务—回收利用”完整产业链。其中,链主中伟新材料、能矿锰业等企业主导锂电池材料生产,其配套企业玉屏创联包装为其提供吨袋等包装产品,下游企业贵州晶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回收其废旧塑料包装材料,生产塑料颗粒,形成闭环生态。
惠民:从“民生堵点”到“幸福支点”——协商为民书写暖心答卷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坚持开门搞教育,广开纳谏之门、监督之门,聚焦两地服务堵点、民生痛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以“园区协商”为突破口,推动跨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昔日的“民生堵点”转化为群众满意的“幸福支点”,不断让学习教育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通过协商平台的高效运作,一系列民生难题得到系统性破解,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民生温度。
交通出行曾是两地企业职工最头疼的问题。过去,玉屏与大龙两地工业园虽近在咫尺,但因公共交通不便导致通勤效率低下,许多工人不得不自驾或拼车往返,既增加成本又浪费时间。
2023年,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通过“园区协商”机制推动交通互联,新增4条公交线路,配置新能源公交车18辆,覆盖双桥工业园、中伟新材料等重点区域。
这一改变源于2024年政协收到的社情民意反馈——多位职工反映“通勤成本高、耗时长”。协商会后,玉屏、大龙交通部门迅速行动,仅用半年时间便打通了跨省公交“最后一公里”。如今,沿线6万名务工人员实现了“直达厂区”,真正完成了从“上班路”到“幸福路”的转变。
随着两地产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激增,原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为此,玉屏侗族自治县以“园区协商”为抓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积极推动玉屏侗族自治县综合高级中学建设,该校目前已开始招生。
政务服务的“跨省壁垒”也曾是制约区域协同的隐形障碍。依托湘黔两省资源禀赋和玉屏、大龙、新晃三地毗邻区位优势,达成大(龙)新(晃)经济协作协议,以在园区成立跨省委员工作室、打造跨省协作示范点的方式,推动协商活动和服务窗口规范化便民化。截至目前,“玉屏·新晃(大新经济协作区)政协委员工作室”“跨省协作示范点”相继挂牌成立,增设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委员联络点7家。
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强化多方联动、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求真务实、做好结合文章,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合力推动湘黔两省三地(贵州玉屏、大龙,湖南新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治理曾是横亘在玉屏、大龙管辖区间的“老大难”问题。㵲阳河流经玉屏与大龙,但跨界水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两地曾因责任划分不清陷入推诿扯皮,有的问题甚至久拖不决。
2024年,玉屏侗族县政协联合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政协开展“跨省联动共护母亲河”专项监督,推动签订《㵲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该案例被《人民政协报》报道推广,成为跨省生态治理的样板。
展望:从“先行先试”到“复制推广”——机制创新激活改革红利
玉屏侗族自治县与大龙开发区探索建立“园区协商”机制以来,两地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以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园区企业急难愁盼,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的协商模式,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互补共赢,不断将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过三年探索,该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三年来,“园区协商”机制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2022年,玉屏、大龙首次召开“园区协商”联席会议,2023年,两地通过“园区协商”新增4条跨区域公交线路,有效缓解园区务工人员和群众出行难题。针对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两地协商推动仓储资源整合,探索物流专线运营模式。2024年,聚焦“产业链配套不足”痛点,推动玉屏、大龙开发区共享招商资源、协同开展产业招商,深化两地产业协作,促成原料供应、包装配套企业合作,大大节省采购成本。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两地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2亿元,同比增长11.69%,较机制建立前的2021年增长72.54%。
这一模式的实践价值与创新意义得到多方认可。
今年4月,省政协主席赵永清带队赴玉屏、大龙开展调研,明确指出玉屏侗族自治县政协要持续围绕党政所需、发展所要、企业所盼,深入开展“园区协商”工作,持续助力玉屏、大龙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努力让更多优质发展成果惠泽人民群众。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起点上,玉屏·大龙开发区正以“园区协商”为笔,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在跨区域协同发展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书写着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不断为展现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风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桃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