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 石坡变良田 高粱映丰年

时下,赤水河谷的贵州省仁怀市正铺展着一幅热烈的丰收图——36万亩高粱陆续进入采收期,漫山遍野的赤色穗浪在风中起伏,收割机的轰鸣与粮农的欢笑声在山谷间交织回荡。
穿过层层叠叠的高粱田行进至长岗镇茅坡村,村民张廷财早已将自家宽阔的晒坝打扫得干干净净,静候23亩高粱开镰采收,眼角眉梢的喜悦藏都藏不住。
茅坡村高粱丰收。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今年气候顺,你看这高粱秆子长得多挺拔,穗子沉甸甸的全是饱满颗粒!” 望着连片的丰收景象,他算起了“增收账”:“去年收了14000多斤,今年估摸着亩产最少能到800斤,肯定比去年多收不少!”
一旁的村民张潘池也跟着算起收成:“采收完晾晒3天就能入仓,去年种16亩就收入了约7万元,今年这长势,收入肯定更可观!”
“现在这丰收景象,来得可不容易啊。”茅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智春的感慨将话题拉回六年前,“那时候咱们村,好多都是石头缝里挤出的巴掌田,种地全靠天吃饭。”原来,茅坡村的耕地多分布在山坳斜坡上,地块零散破碎,更有近四成土地受石漠化困扰,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茅坡村高粱丰收。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转折始于2019年,仁怀市全面打响土地整治攻坚战,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作为贵州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当地将高粱种植确立为主导产业。茅坡村同步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开展整治,零散地块逐步连片成规模,贫瘠山坡渐成丰产良田。
通过因地制宜规划与科技赋能发展,到2023年,茅坡村的高粱产业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产销无缝对接。粮农们的获得感实实在在,种植积极性从“不敢种”变成了“抢着种”。
“高粱产业兴旺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杨智春细数道,全村外出务工人数从过去的800余人减少到现在的约300人。如今,全村有382户村民加入了高粱种植队伍,特色产业蒸蒸日上。
茅坡村高粱丰收。 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茅坡村还探索出“春种高粱、秋种豌豆”的高效轮作模式,让村民实现“一块土地挣两份收益”。得益于此,去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2万元。
这片重焕生机的沃土,正织就着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画卷。茅坡村的变迁,正是仁怀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动注脚。目前,仁怀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9万亩,经整治的农田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在高标准农田的坚实支撑下,高粱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这样的丰收实践并非个例。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限制,近年来贵州全省全面推进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4.5万亩,推动全省粮食平均单产增长2.5%,总产量达1146.1万吨。如今,丰收的喜悦正真切地流淌在黔贵大地。(赵静、陈洁泉、涂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