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十年 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

距离7月20日六盘水马拉松(以下称“六马”)开跑倒计时11天。
7月8日晚9点左右,600公里外的广西南宁,“铁杆跑友”王光燕刚刚完成慢跑训练10公里目标,备战她的第十场“六马”。
王光燕参加往届“六马”照片。受访者供图
今年也是“六马”的第十届。“大小赛事跑了100多场,唯独‘六马’没有落过一届。”王光燕的坚持,是一场赛事与跑者的双向奔赴。
依托得天独厚的“凉资源”,“六马”已从2013年的全国“铜牌赛事”跃升为金牌标杆。今年赛事规模再升级:设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与欢乐跑四大项目,报名人数达74018人,同比增16.8%,最终3.2万人将站上赛道。
王光燕珍藏的“六马”纪念品。受访者供图
数字跃升的密码,藏在六盘水“花式宠客”的细节里。
“随着参赛规模扩大,赛事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升级。”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王波细数今年的举措:开通四趟“六马专列”、招募3400名志愿者、抽调300余名医护人员保障安全,警马护跑团和急救跑者阵容全程守护,3800余个露天停车位免费开放,还有存包车这类微创新,都是为了让赛后疲惫的跑者感受到暖意。
服务细致暖心,王光燕对此深有体会:“组委会每年准备都文创纪念品,连续参赛还赋予永久号码,更有赛后中医修复、羊肉粉体验……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跑马有了归家般的温度。”
往届“六马”现场 。赵桦摄
一场马拉松推介一座城,服务引客,山水留客。依山傍水的六盘水,一直以来都通过赛道串联明湖湿地公园、梅花山旅游景区等“天然观景台”。
“去年还带亲友多玩了几天,美景美食样样出彩!”王光燕说,“海拔1800米的云端赛道以青山为幕,跑马即观光的体验独一无二。”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为延展“深度体验”,多年来六盘水深度融合文体旅,通过文化沉淀、服务创新、产业联动,将赛事升华为展示城市精气神的窗口,旅游人气逐年增长。
往届“六马”现场。赵桦摄
2025年以十届为契机,六盘水马拉松从传统单日赛事升级为贯穿长达16天的综合性体育文化季:十年记忆展、“凉都手伴”文创首店、避暑康养线路等已陆续登场亮相,“一日竞赛”正变为“半月狂欢”。
赛事升级,品牌提质,“中国凉都”从“地理坐标”向“文化IP”跨越,十年来这场马拉松已然激活了这座城。
赛事经济延展到城市角落。荷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工业遗产正通过“马拉松+”焕发新生,月照养生谷、梅花山旅游景区等康养项目借势崛起,形成“办一次赛、活一片区、兴一产业”的连锁效应。
往届“六马”现场。赵桦摄
城市骨架在奔跑中重塑新生。六盘水以“赛事+旅游+产业”激活“清凉经济”,并打造“1+2+N”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从单一资源型城市到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奔跑精神充盈着城市的精气神。如今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8.6个,市民跑步人口比例从2013年的2.7%跃升至17.9%,全民健身意识悄然扎根,“专业跑道”已成“全民舞台”。
马拉松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催化剂。
“铁杆跑友”也变成城市代言人。累计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余名跑者都见证着整座城市的发展。“十年前要周折坐火车到曲靖中转,如今高铁四小时直抵赛场。”越来越多王光燕这样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风景,用心跳感受城市脉动。
人赛城三重奏,“六马”不止赛事,仍在续写更多城市故事。
2025年赛事倒计时,不断换新的乌蒙山城已准备好用一场集体育、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盛夏盛宴”拥抱3万余跑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