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龙经开区:探索“无废园区”建设新路径

“无废园区”是指集绿色、低碳、循环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作为“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大龙经开区成效显著,目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80%。
2024年10月,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公告,公示了9个“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其中,贵州大龙经开区以“循环经济+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无废园区模式作为贵州唯一入选的园区。
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现实中的“无废园区”和传统园区有何区别?走进园区,一家名为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套“循环”产业链映入眼帘。
一块块硫化锰渣经过球磨、浸出、除杂等一系列环节后,提取出镍、钴、锰、锌等有价金属,再通过先进生产工艺制作成电池用高纯硫酸锰、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等材料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废渣则被运往水泥厂作为生产材料。
位于贵州铜仁的大龙经开区鸟瞰图。朱子立摄
“以我们公司为例,每生产1吨电池用硫酸锰产品,就会产生0.8—1吨锰渣。”公司董事长助理董雄文直言,锰渣虽为工业废渣,随意填埋会破坏土壤和水体,但只要做好分类处理,锰渣中含有的铁、镍、钴、锰、锌等金属元素依旧具备循环利用价值。
为探索废料“再利用”,2021年3月,汇成新材料自主设计的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的生产线正式投产。四年时间过去,现在企业每天可以处理硫化锰渣约200吨,产出约20吨锰金属量和1吨镍钴金属量,生产过程中可降低原料成本22%、用电消耗降低90%。
在大龙经开区,同样的场景远不止一家。“我们通过沉淀、吸附、除杂等工序,将回收来的废旧锂电池中的无关金属剔除,留下镍、钴、锰等有价金属,可作为主要原料返回到锂电池生产前端工序,实现废料循环使用。”大龙经开区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琦表示。
贵州红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一隅。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红星电子自主研发的无机法再生利用回收工艺,采用还原浸取除杂技术,不仅能将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元素同步实现高回收,还实现了工艺用水全闭路循环,确保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目前,红星电子已形成年处理1.5万吨废旧锂电池及材料产能,镍钴锰的回收率达98%以上、锂的回收率达95%以上。截至2024年,红星电子营收累计超20亿元,公司先后获得贵州省“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
“园区已有56家企业完成注册填报,实现了园区固体废物和危险固废产生单位全覆盖。”大龙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梁勇智介绍,园区内的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将对这些企业单位所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固废等进行全程追溯,让固废“无所遁形”。
2022年起,大龙经开区依托贵州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起工业园区减污降碳智慧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对园区内企业单位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24小时全程管理。
“以废铅蓄电池为例,我们通过接入省废铅蓄电池交易平台,能对废旧电池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帮助相关部门快速掌握辖区内固废现状,为监管决策、预警响应等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梁勇智表示。
大龙经开区还在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实现“无废园区”创建。通过锅炉拆除、“煤改气”“煤改电”、集中供热等措施,从源头上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100%,园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大龙经开区航拍。张露摄
2024年1-11月,大龙经开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2.09亿元,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191.89亿元。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大龙经开区目前‘无废园区’创建已取得初步成效,园区内企业废弃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资源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波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