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创新汇聚大能量

——贵州交投集团黔西南中心创新创效工作室实践录

2025年07月08日16:48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从隧道深处的管道压力调节到隧道机电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测与自动管理,再到收费窗口的服务优化……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微创新”,正汇聚成推动贵州交投集团黔西南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黔西南中心紧扣集团“211”人才工程培育创新力量,始终以创新为引擎,依托党建引领筑牢创新根基,设立创新创效工作室,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激活创新动能,以团结带领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作为提升管理效率和营运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推动营运管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 创新攻坚破难题

刚获国家专利的“高速公路长下坡隧道消防管道压力智能调节系统”,为长下坡隧道的消防保障带来了新的突破。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中心党总支牵头组织的“党建+创新”攻坚行动中,一次班组党员先锋岗的智慧能手发起的“头脑风暴”。

查看发电机。

查看发电机。

当时,针对隧道消防管网压力失衡的问题,中心创新工作室在党总支指导下,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机电维护攻坚小组。攻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职工钻进隧道,用尺子量、用仪器测,把每一段管道的压力数据详细记录。在中心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带动下,下班后的职工书屋里,职工们围着书本找答案,结合实际积极探讨。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融合5G无线传输技术的智能调节方案终于成型。

中心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这样的场景在黔西南中心已成常态。潘家庄机电所勇于创新突破,自主研发隧道动环监控系统,以数智化管理模式实现对隧道机电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测与自动管理,大幅提升了隧道安全管理水平,营运养护成本也得到显著降低。该项目投入使用以来,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约58万元,更推动隧道安全管理迈入 “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 的智慧化阶段。凭借这一创新成果,该项目在集团科普大赛中斩获佳绩。

搭建培育大平台 驱动质效双提升

中心始终注重为职工创新搭建广阔舞台,针对柴油发电机油量人工现场检测费时费力的问题,鼓励运维岗位职工结合技能培训所学知识开展攻关。设立油位远程监测系统,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能实时查看油量数据,有效保障市电断电后收费站用电。

为解决凝冻期间巡查难度大的问题,研究安装远程温度计,远程温度计可实时掌握沿线路段温度情况,让以往两小时的巡检工作缩短至十分钟,既提高了应对凝冻天气灾害响应能力,又大大降低了巡查的人工机车成本。

隧道动环监控系统。

隧道动环监控系统。

在民主收费站的机房里,一套不起眼的“空调自启装置”正默默工作。由职工用废旧零件改装的装置,成本不到百元,却能有效解决因断电后来电空调不能自启动的难题,既减少断电后现场启动人工成本,又保障了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一成果的诞生,得益于中心依托集团“211”人才工程搭建的技能培育平台,让职工在技能提升中迸发创新灵感。

一直以来,中心不断拓宽技能培育路径,通过 “跨岗实训”“技术结对” 等模式促进职工知识融合。隧道广播系统改造中,中心引导职工学习前沿技术,大胆摒弃传统有线传输模式,采用5G技术,不仅每年节约维护成本24万元,还让应急广播的响应速度提升了3倍。

服务窗口的创新同样亮眼。“360服务”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中心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抓手,组织收费岗位职工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收集车主反馈的“痛点”,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改进方案,最终推出的“360服务”品牌,并衍生出专业的礼仪服务队、贴心的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和“沿线景点路线咨询”“便民工具包”等10余项小举措,让车主满意度从89%升至98%,多次获司乘致电12328表扬,品牌也荣获中国交通报“运输服务先锋品牌”。

帮助司乘推车。

帮助司乘推车。

健全机制强保障 厚植创新好氛围

中心将创新创效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健全机制为职工创新保驾护航。为让更多职工参与创新,搭建起“三级创新平台”,班组设“金点子”收集箱,部门办“创新工作坊”,中心搞“成果分享会”,形成了全员参与、层层推进的创新格局。

在集团“211”人才工程指引下,中心完善“师带徒”机制,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将多年积累的“土办法”“金点子”倾囊相授,结合年轻职工擅长的电子技术等新知识,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机电岗位通过“师带徒”模式,成功发明出“智能管道检漏仪”,让管道检漏效率提高60%。“技能公开课”上,各岗位业务能手分享实操技巧,收费岗位职工讲解绿通车辆识别技巧,监控岗位职工传授路况信息分析的省时方法,这些“实战经验”被整理成职工培训教材。

安装调试隧道广播系统。

安装调试隧道广播系统。

从“雾灯远程控制系统”到“收费数据自动核对工具”,这些小发明累计为中心节约成本超100万元,推动管理效率提升35%,营运质量在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如今走进黔西南营运中心,无论是隧道里的智能传感器还是收费亭的智能服务终端,亦或是机房的自动控制系统到班组的创新提案板,处处都能感受到职工创新带来的变化。

“唯有创新掌握技术,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稳健前行。”一个一个创新案例的实践运用,是黔西南中心向“新”求“质”的生动缩影,更成为推动新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注脚。接下来,中心将坚持以创新为楫,以智造为帆,团结带领职工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用一个个小创新汇聚成推动营运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能量,助力管理效率和营运质量持续双提升。(文/图 孔繁婷、李从旺)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