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架金课 匠心筑乡情
凯里学院:保护传承民族建筑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的百年鼓楼前,清脆的榫卯敲击声与师生热烈的讨论声交织成曲。凯里学院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金课”《民族建筑认知实习》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师生团队,在课程负责人陈蛟副教授的带领下,将课堂搬进这座侗族传统村落,以“保护传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实践教学。建筑学2022级全体学生通过民族建筑非遗技艺实训、民居改造设计,在青山绿水间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
凯里学院省级“金课”走进肇兴镇纪堂村。凯里学院供图
在群山环抱的纪堂侗寨,驻村工作人员作为向导,引领师生深入村寨脉络。巍峨的鼓楼、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木楼、蜿蜒的石板路,成为学生眼中绝佳的测绘对象,更是侗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与和谐生态观的立体教科书。晚间,师生齐聚村博物馆,著名国家侗族鼓楼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墨师陆德怀先生以鼓楼为媒,深入阐释侗族建筑的精髓——不用一钉一铆,仅凭高超的榫卯技艺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便能构筑起凝聚族群精神的高耸丰碑。
凯里学院省级“金课”走进肇兴镇纪堂村。凯里学院供图
在之后的课上,陆德怀手把手指导,同学们将一块块预制的木构件精准拼合。当鼓楼微缩模型在协作中拔地而起,榫卯严丝合缝咬合的瞬间,课堂所学的结构力学、空间美学与侗族匠心在指尖获得了共鸣。师生还分组深入侗家,他们或攀上传统民居的阁楼细心测绘,或在火塘边与户主围坐恳谈,用尺笔记录建筑形制,更用心倾听村民对居住空间改善的真实诉求。木构件的尺寸、采光通风的现状、生活功能的演变,连同侗家人的笑语与期盼,一并被细致收录,成为后续设计的基石。
凯里学院省级“金课”走进肇兴镇纪堂村。凯里学院供图
带着前两日浸润的侗族营造智慧与扎实的一手调研数据,各组同学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各自调研的民居或公共空间痛点:有的针对老屋阁楼采光不足、储物不便提出增设天窗与灵活隔断方案;有的关注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建议在保留风貌前提下嵌入多功能设施;还有的深入研究传统木构的防火防潮性能改良。每一份方案都力求在尊重侗寨肌理、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宜居理念,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平衡。
肇兴侗寨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内掌声阵阵,学生们以模型、图纸、详实数据和建筑动画视频进行着本次课程教学的成果汇报,向在场领导、专家及村民代表汇报他们对纪堂侗寨民居的调研成果与改造设想。在肇兴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同学们以图文并茂的展板、精准的模型和清晰的陈述,将凝结着小组思考的侗寨空间优化方案娓娓道来。方案中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对民生细节的体贴考量,赢得了在场地方领导、指导老师和村民代表的频频赞许。
汇报会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凯里学院省级“金课”《民族建筑认知实习》在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为期四天的深度实践圆满落幕,一堂行走在侗寨山水间的匠心课堂,交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凯里学院省级“金课”走进肇兴镇纪堂村。凯里学院供图
贵州省住建厅消防审验中心派驻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的驻村干部张文远刚抵达纪堂村第一周就受邀担任本次课程汇报评委工作。他说:“这门课程的建设方式非常新颖、很独特,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下非常直观地掌握了知识,也展现了当地的当代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青春活力”
凯里学院《民族建筑认知实习》省级金课此次肇兴镇纪堂村之行,成功架设了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接下来,凯里学院将持续以《民族建筑认知实习》金课为载体,通过“技艺传承+公益服务+文化认同”三维实践,探索一条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反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陈蛟、韦光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