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科技成果赋能社会发展

2025年3月,国际学术评价机构科睿唯安发布最新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显示,贵州省铜仁学院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标志着该校化学学科跻身国际高水平学科梯队,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不仅是铜仁学院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果,也为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树立了崭新标杆。
铜仁学院。
走进铜仁学院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严谨与专注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铜仁学院校长石维正在指导课题组学生们的操作,“装上就压片,把它压起来,压了之后就封口,压力给到100。”师生全神贯注投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制备、组装、测试,确保各操作环节精准无误。
铜仁学院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重点实验室。
铜仁学院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副教授陈静表示:“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钠离子正负极电池材料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了有十多年的科研积累,在校领导以及科研团队的多方努力下,我们终于将我们的实验成果应用于市场上的领域,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应用领域就是基站以及储能电源,还有A0级电动车等,我们实现了一系列的销售订单。”
近年来,铜仁学院围绕“强理工、厚人文、特农科、扶交叉”的学科专业优化改革思路,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科建设呈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化学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铜仁学院校长石维正在指导课题组学生操作。
ESI是基于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学术文献及其引用参考文献建立的分析型数据库,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工具。在本期ESI(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统计的22个学科中,铜仁学院发表SCIE/SSCI论文1023篇,总被引频次达19587次,高被引论文共15篇,ESI综合排位位列全球6090位。
“我们在电池,特别是新能源电池材料,正极材料,它的研究领域里面也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基础性文章,因此得到了我们同行业的或者是大的研究者的认同,被大量的引用,我们有十多篇文章进入高被引的论文的序列里面,形成了学者的共识。”铜仁学院校长石维介绍道。
铜仁学院化学学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先进理论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深挖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让化学学科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实现学科发展与地方建设的双赢。
铜仁学院科研团队野外研究课题。
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郭雷介绍道:“我校化学学科以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工作重点,依托黔东丰富的锰资源及梵净山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在锰资源高效利用、固废资源化处理、环境生态修复、新能源材料、智能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构建富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驱动。学校秉承“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做出大贡献、产出大成果”的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整合优质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广阔的发展舞台,让他们的科研想法在实验室“落地生根”。
铜仁学院外籍专家Amir Mahmoud Makin Adam表示:“Working at Tongren University has been an incredibly rewarding experience. The resources and support available here enable us to pursue cutting - edge research and provide a high - quality education to our students.(在铜仁学院工作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经历,这里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使我们能够追求前沿的研究,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看到我们学科进入全球前1%,我真的很受鼓舞。”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孙睿说:“学校提供的前沿科研资源,不仅让我具备了跨界科研的能力,还增强了我在企业实践中的自信,我会把这份荣光当作动力,在我的专业领域里不断深耕,更专注新能源材料的创新研究,努力践行当代青年的科研使命。”
铜仁学院科研成果展示厅。
目前,学校已规划建设碳酸锰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全力打造新能源储能产业技术高地,围绕储能产业体系构建,重点攻关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发及表界面工程技术等领域。铜仁学院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方针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秉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办学理念,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产业链上结出“科学的硕果”。
铜仁学院校长石维说:“科学就像土壤一样,就是围绕着我们产业的需求,它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接下来也是会进一步规划,对这个学科,特别是化学,我们想把化学作为支撑贵州省'四新四化'建设的学科,围绕着我们六大产业基地,围绕着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来开展科研工作。”
在科研的漫漫征程中,铜仁学院的科研人员满怀对科学事业的热忱,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展望未来,铜仁学院将继续以科研成果为纽带,促进学术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续写学科建设的崭新篇章,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汇聚高校智慧与力量。(图/文 郝从建、龙吟、姚元旭、蒲雨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