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埂上的“食堂”

“快点,要到开饭时间了。”3月14日11点刚过,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红旗村,耿艳一边往车上搬白菜、腊肉和葱姜蒜等,一边催促丈夫苏五官把蒸好的饭和馒头包子抬到车上,开着车就往画眉梁子的种植基地赶。
11点30多,苏五官把车开到画眉梁子路边的地埂上,等他把锅灶支好,耿艳的配菜也准备好了:“今天上工的有三四百人,准备的饭菜怕不够哦。”
“不怕得,又不是才我们一家买。”耿艳家在忙碌的时候,旁边的几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饭菜:
李章海家的粉面和饺皮,“小四川”陈增明的荞凉粉,赵凤兰家靠的炸洋芋、荞疙瘩,加上易殿兰家的自助餐,五个摊位在路边的地埂上一字排开,与地里劳作的热闹场景相映,就成了高原上的一道风景。
“这是乡亲们的‘食堂’。”耿艳夫妇在山上为务工乡亲做饭炒菜,始于2022年。那一年,镇里的合作社在画眉梁子种了几千亩洋芋,务工的乡亲中午大都只能啃馒头和荞粑。她和丈夫决定来地边给大家做点热饭热菜,“10块钱一个人,随吃随加,管饱管够。”
但基地里务工的乡亲每天有几百人,耿艳和丈夫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有了李章海、陈增明等人的加入。“乡亲有活干,我们有钱赚。”耿艳把账都记在心里:一年差不多做300来天,平均每天有五六百块,一年收入十多万,比外出务工划算得多。
“今天吃哪样?”
“昨天吃火腿荞饭,今天吃苞谷饭算了。”
“吃哪家的呢?”
“家家味道都好,哪家都一样。”
……
12点过,务工群众汇成长龙向“食堂”靠拢,选择各自喜欢的饭菜,或围坐在桌子旁,或散坐在草地上,边吃边聊,享受中午的休息时光。
“雪山每年产洋芋近30万吨,商品薯畅销粤港澳,种薯‘远嫁’大凉山。在全镇12万亩洋芋产业带上,都忙碌着规模大小不一的务工队伍。”雪山镇镇长崔娥非常清醒,产业越做越大,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来自“三川四码头”的都有。
“表面上看这‘食堂’很随意,事实上个个都有健康证。”崔娥话锋一转,“我们要让乡亲围着产业转,服务围着乡亲转,合作社和乡亲都有钱赚。”
中午一点不到,易殿兰家的自助餐就已经全部卖完,她和丈夫把用过的饭盒全部打包装车。当被问及“今天卖了多少钱”时,易殿兰眉毛上扬,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秘密。”
一点过后,吃完饭乡亲们稍作歇息,又排成一条条长龙向洋芋基地里走去,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书写着春天的故事。(图/文 韩贤普、雷昶)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