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硕:坚定文化自信 持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不断健全五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优龙头、培强市县,抓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和村使用,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吴文尧教授学术继承人杨硕表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优势,满足广大群众“看上好中医”“用上好中药”的普遍诉求。
全国人大代表杨硕。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杨硕表示收获颇多——在开展交流学习方面,受邀到巴黎、伦敦等地进行针灸学术交流研讨会,积极宣传中医针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通过互动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普及;受邀参与国际、国内、省内各级大型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论文交流10余次,有幸作为贵州工匠代表,登上央视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播出新闻《劳动者 追梦人 匠心求卓越》。在推动针灸学科建设上,带领科室成员,将针灸康复科建设成国家优势专科(针灸学)建设单位,并获批“贵州省针灸推拿技术及器材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名称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篇;参与的有关课程和课题获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金课”、湖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作为1993级校友代表受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在服务基层群众方面,带领针灸科分别与六盘水市中医院、安顺市人民医院等签订专科联盟协议;在医院的支持下,前往册亨、六盘水、安顺、金沙等多地进行义诊,为当地人民群众解决病痛折磨并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在义诊过程中,杨硕在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同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和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患者既体会到中医诊疗技术的方便和实用,更深深感受到中医文化的魅力。
杨硕提到,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区域龙头,2024年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项目,这将切实提升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率先开设夜间门诊,累计服务患者超7万人次,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这些均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的载体。
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贵州坚持“引凤”“育栋”“强基”并举,加快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用和基层人才提升。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全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已发展成为具备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研发平台和能力的单位。学校还出版了《贵州民族常用天然药物》等大型专著,夯实民族医药理论基础。
“今年,我主要关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化发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以及省级针灸医院发展等内容。”杨硕说,希望继续加强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等内容的关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图/文 马春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