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黎明村:盘活“人、资、企、社” 推动特色产业强村富民

初春时节,行走在荔波县小七孔镇的黎明村,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春节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黎明村纺织厂就启动了“冲刺”模式,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拓销路,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冲刺首季“开门红”。
“因为订单较多,我们大年初六就开工了,虽然忙碌,但大家心里都很高兴,订单增多意味着收入更稳定,干劲也更足了。”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纺织厂负责人黎先浩高兴地说。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经济收入以发展种植、劳务输出为主,过去一直处在全镇经济排名的“末端”。2019-2021年,黎明村连续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22年,黎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创办建设黎明村纺织厂。
自此,村里的纺织产业逐渐朝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片“土布”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近千名妇女务工,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3年超8万元。
选好项目用好人,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制定书记领办黎明村纺织产业项目发展责任清单,由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推产业、抓产业引能人、找资源引项目,让产业有人抓、有人管。结合全村工作实际,围绕全村纺织业发展目标举办村干部能力提升班,邀请各领域专家、能人进行授课、分享经验,学习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帮助对标先进找差距,学习经验促提升。
“在建厂之前,我们组织了村‘两委’成员到广西南丹县进行考察,了解纺织市场需求与产品生产流程。通过考察发现我们村完全有条件和实力发展纺织业,于是在上级资金的帮扶下,我们成立了这个厂。”黎明村纺织厂总经理、村合作社理事长黎兴良说。
黎明村纺织厂致力于激发农村妇女工作的“新活力”,通过统一组织留守村庄的妇女学习浆线、纺线、穿线、织布技术,带动本村及附近村庄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纺织厂技术员何利银表示:“厂里虽然有很多设备,但是浆线、穿线、织布等工序还是需要人去操作,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客户对我们的产品质量要求也很高,所以我每天都带大家一起操作,对细节进行把关,确保质量达标。”
纺织厂创建有效“传帮带”机制,通过对熟练工定对象、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使其努力提升业务不娴熟人员的技术水平,使他们成为支撑全村纺织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截至目前,黎明村建立了联系帮带台账,培育生产标兵10名。
清产核资亮家底,夯实基础添动力
为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黎明村以村级原生资本作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村庄的所有可利用资源。2022年,将村小学10间废弃教室、校舍改造成为纺织厂,同步改造完善内部设施、提升厂房外部环境,配套消防、供水供电等设施。
依托东西部协作,聚焦发挥村庄产业长板,围绕纺织产业优势,2022年申请到广州市协作资金20万元用以建设黎明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纺织产业项目,该项目配备弹花机、纺纱机、卷线机、织布机等,可以提供更好更充分的就业。
2023年,按照“以团结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进步”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到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万元采购棉花开松机、感应纬线绕线机等设备,全力推进黎明村纺织厂提质升级。
荔波县小七孔镇镇长陈守国表示:“乡村振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年来,小七孔镇争取了上级帮扶资金近千万元,大力培育本土新型经营主体,助力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企社协作聚合力,共建共享谋新篇
黎明村纺织厂在合作社授权管理“三资”主体作用下和村级党组织注册资金限额范围内承担责任,按照企业化模式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增强合作社和村办企业“内联”动力。
聚焦破解村干部抓产业促发展、强经济优服务能力不足等难题,解决纺织厂、合作社资产资源有限、发展资金不足、管理经验不多等难题,组织村干部特别是在企社“一肩挑”的人员到外出学习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增强其经营水平与担当意识。
“2022年,我们纺织厂出现了资金短缺,为了能让厂继续运转下去,我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了3万元用以周转,好在最后我们渡过了这个难关。”黎兴良说。
构建“合作社+纺织厂+村民”新模式,村民凭借多年个体零售经验,建立客户台账、整合销售渠道,以合作社为平台,统一对接客商、统一承接订单、统一质量把控,推动由村民“单打独斗”到合作社“整体融合”转变,让“小买卖”变成“大生意”。
纺织厂布匹主要是销往广西及省内各县,厂里将接到订单进行分配,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来纺织厂或在家里纺织土布,每天的用工量在40人左右。
今年60岁的韦进利是到纺织厂上班的村民,她在娴熟地将经纱与纬纱穿过织布机,仔细地检查梳理每一根纱线。她表示:“年纪大了,可以在家门口不远处的纺织厂上班,一个月还能收入3000余元,为孩子们减轻一些负担也很不错。”(裴庭靓、胡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