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一个古老民族成长发展的精神密码
《仡佬族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

研讨会现场。
近日,《仡佬族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来自贵州省内的文艺评论家,仡佬族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及遵义的作家、高校师生代表6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仡佬族文学史》一书的写作情况、内容特点及意义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该书作者、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刚对成书情况进行介绍。《仡佬族文学史》系王刚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与唐燕飞、孙建芳合著。项目团队成员查阅大量史书方志,研读各类文学作品,进行田野调查,咨询有关专家,经多次研讨、修改,于2024年5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梳理仡佬族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旨在全面展示仡佬族文学面貌。
“因古代、近现代仡佬族地区的作品未曾标注作者族属,对仡佬族古代、近现代文人民族身份的确认难度较大,需要从多方面去印证。”遵义师范学院古代文学教授、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唐燕飞就写作该书时对仡佬族古代文人族属身份的考证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表示,仡佬族古代文人的创作体现了对中原主流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趋同。
“该书视野开阔,运用的材料、资料丰富翔实,可信度较高,有关仡佬族作家的章节细目亦方便阅读和查找,符合文学史撰写的体例规范。”贵州民族大学二级教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杜国景肯定了该书的价值,并建议可配套出版一部仡佬族文学作品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仡佬族文学。
“仡佬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贵州土著民族,仡佬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和中原主流文学交融的过程。”贵州省美学学会原副主席周帆认为,仡佬族文学史的书写应重视遵义汉代三贤舍人、盛览、尹珍对仡佬族文学的影响。
“仡佬族是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文学史》力求勾幽发沉,该书对于中国文学史版图的扩展及丰富的价值值得肯定。”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黎铎表示,播州杨氏土司杨端《罗氏忠爱堂谱序》是贵州古代最早的散文之一,在仡佬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断代清楚,评析到位,对仡佬族古代文人族属身份的考证很有意义。”贵州省仡佬学会副会长郑继强指出,《仡佬族文学史》一书的出版填补了仡佬族没有文学史专著的空白。
与会人员认为,书写仡佬族文学史就是探寻一个古老民族成长发展的精神密码。《仡佬族文学史》既有史的线索,又有论的观照,同时注意到仡佬族文学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关系和相互影响,有益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遵义师范学院湘江诗社社长田映在参加研讨会后表示,与专家学者一起探究仡佬族文学,让自己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清晰地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以及独特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学格局中的地位与贡献。”
研讨会由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文联、贵州省仡佬学会联合主办。(图/文 毛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