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山海携手 共谱产业发展协作曲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东莞市塘厦组团(塘厦镇、横沥镇、茶山镇)自2021年与思南县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从“结对协作”到“渔鱼兼授”,两地聚焦产业振兴求突破、补短板。以“一主两辅”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精准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打造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升级版”,共谱东西部协作“山海情”。
板桥镇肉牛养殖园区内部。孙磊摄
“哞……哞……”近日,笔者走进思南县孙家坝镇肉牛集散中心,只见标准化的牛圈整齐划一,近500头西门塔尔肉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基地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每一头肉牛都明码标价,可供养殖户自行选购,并且全程提供优质售后服务。
“现在买牛犊方便了,不用跑远路,价格透明,还不担心花冤枉钱。”思南县孙家坝镇双山村肉牛养殖户黎芝强介绍,镇里有了集散中心,不仅减轻了运输的风险与成本,后续服务也让他更安心。
红薯酸辣粉生产中。孙磊摄
思南是典型的畜牧养殖大县,尤其肉牛养殖历史悠久。穿过漫长的时空,肉牛已成为思南的主导产业,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截至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达15.2万头,今年累计出栏3.82万头,累计牛肉产量8009.7吨,实现综合产值9.55亿元。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东莞市塘厦组团与思南县携手,从做优肉牛示范点、做大肉牛产业覆盖面、做通肉牛销售产业链等环节入手,共投入55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17个项目:其中在思南县8个乡镇13个村建设肉牛养殖场,并配套建设牧草加工厂1个;为思南建成了目前铜仁市最大的安格斯能繁母牛繁育中心——莞思协作亭子坝镇肉牛繁育示范区;建成了黔中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许家坝牲畜交易市场,通过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破解“谁来养”“没地养”“怎么销”的难题,补全产业链推动思南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薯机械化采收。孙磊摄
目前,全县有肉牛养殖户3.06万户,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场1600多个,养殖从业人员5.3万人,其中覆盖脱贫监测户1.2万人,实现人均年收入1.45万元。
红薯作为思南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思路中的“两辅”之一,也是群众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之一。东莞塘厦组团投入148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运用东部先进工业园经营经验共建“红薯产业园”,在帮助企业补齐污染防治短板、品牌打造宣传推广、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产业链补强延伸四方面助力思南红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成亿元大产业。
红薯产业。孙磊摄
在莞思两地的共同努力下,思南县以发展“双高”红薯种植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形成了一条集红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红薯产业链。借助“粤黔协作”契机,思南县红薯加工企业贵州佳里佳有限公司与东莞市经销商签订销售协议,思南红薯产品源源不断涌入大湾区消费市场。
2024年,思南县红薯种植面积超10万亩,带动农户6600余户约3万人,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并形成了以铜仁市为核心,辐射带动瓮安、施秉、湄潭等周边十余个市、县的原材料基地。
工作组调研淀粉加工厂。孙磊摄
山海虽远总相连,产业携手路更宽。2024年,东莞市塘厦组团向思南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100万元,共实施项目22个。其中,聚焦“一主两辅”产业、易地搬迁区后续扶持等重点,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3个,资金2636万元,资金占比64.29%。搭乘东西部协作“东风”,思南县逐步形成“一县一园、一园多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了思南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陈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