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三都县新园村的华丽蜕变

2024年11月06日16:02 |
小字号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的西部,隐藏着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新园村。这个总面积达25.26平方公里的村落,耕地面积11186亩,林地面积17218亩,下辖22个村民小组和22个自然寨,是一个以布依族和水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里,布依族占60.2%,水族占35.8%,其他民族占4%,共计1010户4541人。新园村,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更是一个在党建引领下不断焕发新颜的美丽乡村。

田间丰收忙

田间丰收忙。

村名由来:新家园的向往

新园村,这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源于2016年的一次重大变革。当年,原周覃镇的播花村、拉近村和恒丰乡的板力村合并,共同组成了这个新的村落。取名“新园”,寓意着村民们对美好新家园的向往与期待。在这个新家园中,村民们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辖区变迁:历史的见证

新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正式建立。当时,新园村的前身播花村、拉近村隶属周覃乡,而板力村则隶属恒丰乡。历经岁月的变迁,2016年4月,行政村组撤并,新园村正式隶属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管理。这一变迁,不仅见证了新园村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三都水族自治县乃至整个黔南州的沧桑巨变。

道路交通:从闭塞到畅通

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周覃镇境内的寨子之间还未通路,交通闭塞,新园村的前身同样如此。村民们出行困难,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然而,随着自治县的成立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园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新园村建成了通村通组公路,基本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落后面貌。如今,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山区的农村经济也得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市场更加繁荣。

美丽新农村

美丽新农村。

发展大事:水利、电力、道路与通讯的巨变

水利方面,新园村水源充足,人饮工程已实现全覆盖。自来水安装到各家各户,饮水设施配套完备,村民日常用水无忧,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拉近水库更是为新园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力方面,20世纪80年代前,新园村多数群众照明主要依靠松木油柴燃烧。然而,随着国家“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新园村的电力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们告别了煤油灯和火把,用上了安全可靠的电灯。如今,电力已经成为新园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道路方面,自村落形成以来,辖区与周边村寨道路多为崎岖的羊肠小道。然而,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新园村建成了通村通组公路并完成了村寨内路面硬化。这不仅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交通支撑,也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讯方面,新园村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从民国时期的电报代办所到21世纪的宽带业务和移动无线互联网业务,新园村的通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境内3家通讯公司多重通讯信号覆盖全境,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外界保持联系。

环卫整治:美丽家园的守护

在新园村的发展历程中,环卫整治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村民们深知“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等乱象对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强化整治力度,确保寨内无卫生死角、无暴露垃圾、沟塘四周无垃圾和漂浮物。同时,新园村还成立了保洁先锋队,每月对辖区内进行卫生环境整治。通过召开村组会、院坝会、庭院会等形式,大力宣传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狠抓邻里比学赶超,形成了“家家投工、户户出力、人人有份”的良好氛围。如今的新园村,整体村容村貌已经彻底改变,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村庄美丽新环境

村庄美丽新环境。

医疗条件的华丽转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园村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小伤小病,往往只能依靠刮痧、打拔罐等物理疗法或民间中草药偏方来治疗。那时的村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只能长途跋涉到乡区县医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园村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让农民看病就医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村民们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而发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11年,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更是利用中央、省专项资金,建设完善村级卫生室。2012年,新园村先后建成了拉近卫生室、播花卫生室以及板力卫生室。这些卫生室设施齐全,设有诊疗室、输液室、消毒室、药房等功能区,基本满足了新园村村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如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文物胜迹的璀璨绽放

新园村不仅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新园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园村拥有交所营卡、播花碉、拉近营盘遗址、平此洞营盘遗址等。交所营卡位于新园村交所坡顶,耸立于拉近、播花、板光等三个行政村的坝子中间。这座营卡有着毛石修筑的圆形围墙,高2米,厚1米,周长120余米。筑有墙门两处,大门朝南,小门朝北,从坡脚到营卡相对高度150余米,筑有之字形的石阶路。营卡围墙内,原有两栋木瓦结构的营房,虽然营卡修建年代无考,但这里曾是周荦团练的中心据点,现仅存围墙和石阶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播花碉则是另一处值得一看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位于周覃镇播花行政村,系覃姓地主垒堡,建于寨边水井之上,砖石结构,高10余米,三层,底部井内有暗道通往后山。碉堡周围视野开阔,易于发动火力,难以隐蔽接近,是播花寨的主要防御工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园村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布依族小年、四月八敬牛节、六月六敬老节、水族端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水族马尾绣、水书、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九大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新园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布依族小年是布依族人民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新园村的布依族人民会准备佳肴,宴请八方,大家欢聚一堂,以歌会友,以舞传情,以歌舞盛宴欢度传统佳节。四月八敬牛节是布依族同胞为了感谢耕牛一年的辛苦耕耘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村民们会做好黑糯米饭,先拿给牛吃,同时也会给孩子增添新衣,让孩子们拎着竹子编制的饭篓到山坡上游玩。六月六敬老节则是布依族专为老年人设立的节日。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都会回娘家探望老人,并亲自给老人送祝福、佩戴红鸡蛋、送去鸭肉、添置新衣服。水族端节则是水族地区范围最广、人数最多、且历时最长的节日。新园村的水族同胞在端节前会准备着丰厚的菜肴,其中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一道菜。这道菜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水族人民对先辈的敬慕和怀念。

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水族马尾绣:一针一线绣出民族风采

水族马尾绣,是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项传统美术,更是新园村的一大文化瑰宝。这种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刺绣技艺,世代传承于水族妇女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马尾绣技艺繁琐复杂,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水族妇女的智慧和心血。绣品具有浅浮雕感,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又不失古朴典雅,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在新园村,水族妇女们将马尾绣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绣品。

马尾绣作品题材广泛,涉及人们服饰及各类生活用品中的主体装饰。如女性围腰的胸前绣片(胸牌)、绣花鞋、绣花背包、童帽、背带、枕头和被面等。其中,马尾绣的“歹结”背带、背孩带和绣花鞋尤为著名。这些绣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传承了水族文化的精髓。

水书:水族文化的瑰宝与传承

水书是水族特有的文字,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在新园村,水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水族群众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书文字独特而神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2006年,水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进一步凸显了其重要地位。

在新园村,水书的传承方式形成了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用水族雏形古文字编著的手抄本,另一部分是通过水书先生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证了水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使其在水族人民中得以世代相传。

田间喜丰收

田间喜丰收。

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舞动民族风情

铜鼓刷把舞是布依族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新园村,这种舞蹈不仅成为节庆日或办丧事时的表演节目,还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迎宾节目向外来者展示。

铜鼓刷把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而优美。男女各半成双数,手持五尺竹竿,足踏铜鼓节奏,男女对击竹竿。铜鼓声与击竹声交融,“咚咚咚,叮咚咚”,音韵和谐,舞姿优美,变化频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在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带动下,新园村的铜鼓刷把舞已经成为布依族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每当有游客来访时,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表演这段舞蹈,让游客们领略到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九大碗:舌尖上的民族美食

新园村的布依“九大碗”是一道享誉一方的美食盛宴。这九样菜分别由香肠和腊肉拼盘、扣肉、展粑、酥肉、金银条(俗称“羊尾”)、虾白、腌肉、猪头皮拌酸、豆腐圆组成。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经过蒸、煎、炸、炖、腌等工序制作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食物的味道和营养。

在重大节日里,如婚庆、小年、六月六等,新园村的村民们都会制作“九大碗”来庆祝。其中,“布依梳子肉”(又名“扣肉”)和“展粑”(又名“粘粑”)最为出名。

“布依梳子肉”以其肥而不腻、软糯可口的口感而著称,寓意尊长敬老、美德传承;“展粑”则以其黏性极强、粑丝绵长不绝的特点而深受喜爱,寓意一家人感情真挚深厚、天长地久。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传承了布依族文化的精髓。

脱贫攻坚:新园村的华丽蜕变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新园村积极参与国家各阶段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工作。通过逐年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攻坚目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新园村于2019年实现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全面清零的辉煌成就。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园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新园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村民们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如今的新园村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美丽富饶、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里,村民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新园村,这个曾经闭塞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今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党建引领下,新园村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了一个美丽、和谐、宜居的乡村典范。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园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和更加辉煌的未来。(图/文 三都县精神文明建设中心)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