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新闻头条

一坛好酸汤 一勺知黔味(品味中国·贵州馆)

本报记者 黄 娴
2024年10月31日08: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中华美食丰富多元,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各类特色美食加速走向世界,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纽带。即日起,地方之窗版推出“品味中国”系列报道,探访各地美食及背后的故事。

——编 者

酸汤,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菜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苗族地区,人们喜爱酸食、擅长制酸,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之说。

苗家儿女与酸汤结缘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古时贵州曾长期面临食盐匮乏的困境,无奈之下,苗族人民逐渐摸索出“以酸代盐”的饮食方式——利用自然发酵的‌酸汤代替盐。

历经岁月洗礼,凯里乃至黔东南地区养成了酷爱吃酸的习俗。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素酸汤……酸汤成就了一道道美食。以酸汤为口味的各类食品,正走出国门、飘香海外。

发酵独特美味

“要吃盐,过大年。”这句贵州广为流传的俗语,足见盐之珍贵。贵州自古不产盐,古时交通不便,导致运输困难,长期缺盐。黔东南州、清水江畔,凯里地区的苗族先民们想方设法改变烹饪方式,用当地食材研究替盐的调味料:煮饭时,将多余的米汤倒进土坛。几天后,置于灶台的坛中飘出酸香味道,食之纯正清爽、回味甘甜,白酸汤由此诞生。

人们惊喜地发现,虽然酸食无法直接代替盐,但只要天天有酸汤喝,就会身体舒畅、有力气又精神。因此,酸汤制作的方法便流传了下来,并不断改进完善——

把米洗净、水煮,煮沸后将米粒盛出来,剩下的米汤放入坛子底部,加盖密封。往后每日的米汤,都以同样的方式加进去,等到六七成满时就封起来。3到5天左右,一坛酸香可口的白酸汤就制作完成了。

西红柿传入后,苗民们以当地特产毛辣果(野生小番茄)、红辣椒为主要原料,辅以仔姜、大蒜、花椒、木姜子、薄荷叶等,制成色泽鲜艳、酸辣浓郁的红酸汤,进一步为食材提鲜增香。

与白酸汤相比,红酸汤的制作工序略微复杂。首先,将洗净、晾干的毛辣果装进土陶瓷罐,加入食盐、白酒密封发酵;与此同时,几十斤的辣椒清洗、去蒂、剁碎,加盐酒封坛,全程不沾一丁点油腥。

待毛辣果的果肉部分烂软,再将其与红辣椒按照比例混合,在常温下进行二次发酵。捣碎、腌制、装坛、发酵,经历半年以上的漫长封存,就能得到一坛酸辣可口、色泽油亮的红酸。

酸汤的出现,重塑了苗家人的味觉世界。纵使无盐,他们也能以酸为底,演化百味。后来,食盐不再紧缺,但苗家人对酸味食物的喜爱仍然不减当年,制酸汤、吃酸汤,早已成为苗族群众生活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年初秋,稻花飘香,鱼儿肥美。农历七月卯日,凯里市巴拉河沿岸的苗族群众迎来庆祝丰收的节日——吃新节。一大早,家住三棵树镇季刀苗寨的陈琴就开始忙碌起来,她要为前来过节的亲朋好友准备丰盛的晚餐。

“这一餐,酸汤鱼必不可少!”陈琴在白酸汤中加入适量红酸,再用豆芽、西红柿、食盐等调味,搅拌煮开后,新鲜的稻花鱼下锅,搭配豆腐、各类蔬菜以及辣椒蘸水,就是一道美味的酸汤鱼火锅。

眼下,酸汤已从最初食盐的替代品,演变为苗族传统风味名菜。“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生活中,以酸汤为底料的酸汤菜品,都是餐桌的‘当家菜’。”陈琴说。

一道道酸汤美食,传承着苗家人的生活习俗,延续着苗家人的古老记忆。

飘香大众餐桌

“宁舍家财,不舍酸汤!”黔东南人对“酸”,可谓情有独钟。每到用餐时间,遍布街头巷尾的酸汤馆子,总飘散出酸汤浓浓的香气,这几乎成了凯里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亮欢寨是“中华餐饮名店”,这里最受游客喜爱的就数酸汤了。店家用手工酿制的原生态酸汤,做成酸汤鱼火锅,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让人念念不忘。

“不做将就的酸汤,只做讲究的酸汤。我要让凯里酸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吴笃琴是亮欢寨的创始人,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1986年,她将传承千年的苗家酸汤搬上宴席,用一锅酸汤鱼让消费者认识了凯里酸汤。

采用传统工艺、选用天然食材,吴笃琴始终坚守初心,践诺于行。经过30余年的耕耘,她所经营的亮欢寨已成为一家集苗侗传统美食经营、民俗技艺传承、酸汤研发生产、民族文化展示、原生态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特色餐饮企业。

“老板,来份酸汤鱼,再来几个特色菜。”正午时分,食客渐渐多起来。走进亮欢寨,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不多时,热气腾腾的酸汤鱼端上桌来,还未动筷,已闻其香。

红亮明艳的酸汤在锅中沸腾翻滚,夹起一片鱼肉放入口中,肉质鲜嫩无比,与酸汤的酸辣味完美融合。鱼肉吃罢,酸汤也煮够了火候,赶紧盛出一碗,享受酸辣味和鱼鲜味一起在嘴里翻滚的温暖熨帖,顿觉疲惫消散了。

无论是嫩滑的肉片、新鲜的蔬菜还是各式豆制品,都能在这一锅酸汤的浸润下,吸收满满的酸辣精华,为食客带来一场味蕾盛宴。

当然,酸汤并不局限于与鱼搭配。在黔东南,不管是热闹的街头小摊,还是家庭聚餐的餐桌上,食材丰俭由人,而酸汤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2023年,贵州酸汤成为餐饮界“黑马”。“万物皆可配酸汤”成为贵州夏天的潮流吃法,引得各路明星达人纷纷打卡尝鲜。数据显示,社交媒体上与“贵州酸汤”相关的话题曝光量近4.5亿。

从民间家庭自食走向城市餐桌,凯里酸汤这一地道传统风味,通过餐饮窗口迎来了广阔的市场舞台:贵州贵阳,酸汤门店内游客爆满;河南郑州,贵州酸汤锅底成了当地人的火锅新宠;西班牙马德里皇宫旁,一家“贵州酸汤鱼”的招牌熠熠生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凯里苗族正宗酸汤鱼便跨出国门,端上了越南、老挝、缅甸、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餐桌。”黔东南州工信局副局长张树忠坦言,随着消费市场持续火热,凯里酸汤不再只是“火锅底料”,以酸汤为口味的各类食品正“漂洋过海”,迈向全球市场。

酿造富民产业

地底下,一口口密封严实的地窖星罗棋布;地面上,一排排扎着红色布条的土坛罐整齐排列;离地2米左右,一个个垂直而立的玻璃钢罐直指屋顶。

“里面装着的,全是酸汤。”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梦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钟定江介绍,作为凯里酸汤代表品牌之一,玉梦酸汤已有24年发展历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和生产加工基地。

4万多个土坛、360个地窖、66个玻璃钢罐,近年来,玉梦集团坚持将酸汤从传统调味料向方便食品、快消食品行业转型,研发出酸汤粉、酸汤小火锅等8大系列110多个产品,并建成各类酸食生产线16条,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蓬勃发展的酸汤产业,也给农户带来了致富机会。玉梦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种植户或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在贵州省内建立鲜辣椒、西红柿、生姜、糯米等原料种植基地5万余亩。

“年均收购农副产品3万余吨,直接或间接带动3万农民种植增收。”钟定江告诉记者,以今年为例,公司按4.4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辣椒、番茄等原料,带动3.5万余名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如何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凯里酸汤产业破局的关键。

传统酸汤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2022年初,贵州亮欢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支持下,正式投产首条“凯里酸汤”全自动化酿造生产线。

“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产能低、品控差等问题,还将凯里红酸汤发酵周期从1年缩减至30天。”该公司执行董事黎力表示,目前公司已建成年产2万吨酸汤产品生产线,正大胆尝试“酸汤+海鲜”“酸汤+麻辣”及快销速食的开发。

凯里酸汤,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之一。立足做好“酸汤+”产业发展文章,黔东南州创建了“亮欢寨”驰名商标以及“玉梦”“鱼酱酸”等知名品牌,产品品类也从单一的酸汤拓展为酸汤粉、酸汤面、酸汤预制菜等“酸汤+”美味。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共有各类酸汤制品生产线58条,年产能15万吨以上,主要产品除红酸和白酸底料外,还包括酸汤复合火锅底料、硒米酵素酸汤饮料、酸汤方便粉、酸汤捞饭等产品,远销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不仅如此,黔东南州还围绕清水江流域科学规划布局,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雷山、丹寨、剑河、镇远等县为多点,致力于打造全国主要的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着力构建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酸汤产业新集群。预计2027年,黔东南全州酸汤产业总产值将达100亿元。

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贵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酸汤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道融入了山水风情和人文气息的独特菜肴,在代代相传中成为贵州文化的象征之一。

一坛好酸汤,一勺知黔味。从“以酸代盐”到“酸汤王国”,酸是黔东南人刻在骨子里的味道。如今,这份传承千年的醇香美味,在用好味道打动海内外食客的同时,还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成为贵州一张独特的味觉名片。

(王秀芳参与采写)

原刊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31日 第 10 版)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