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全域旅游“破茧成蝶” 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充满气势的舞龙、活灵活现的花灯,舞狮、太极拳、阳戏、地戏、苗族芦笙舞、腰鼓扇子舞……2月19日,开阳县城区举办了新春送福展演游演活动。当日,20余支表演队伍纷纷拿出看家绝活,向沿途群众表达美好的龙年祝福。这场视觉与听觉双重盛宴,让群众“沉浸式”体验久违的年味。
开阳城区舞龙活动。
这是开阳县开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阳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培育文旅人才 激发旅游内生动力
坚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切实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旅游产品有机融合、互联互通。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方式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增值。
开展非遗培训活动。
培育非遗人才,提升业务能力。开阳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培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培育一批蜡染、刺绣、阳戏、地戏、高台舞狮等传承人,推动非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分别在高寨乡平寨村、禾丰乡明德广场举办4期苗族非遗蜡染刺绣传习班,共计完成培训学员超100余名。
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深入实地体验,丰富产品供给。游客深入明德广场开展蜡染、刺绣等体验活动,让游客初次来感受到体验活动的价值,流连忘返体验的感受。在贵州水东(开阳)文创研学基地开馆并开班教学,以绘画、书法、蜡染等为研学主要内容,将研学旅游与非遗文化保护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强化活动引领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春风初度时,开阳县高寨乡浓郁的苗族风情、精彩的斗牛比拼、多样的民俗活动让苗族文化风情街上人头攒动,苗乡群众的笑声夹杂着久违的人间烟火气,传递新时代群众生活的甜蜜与美好。
丰富活动载体,融合文旅文化。坚持以各乡镇产业和民族文化为特色,以吸引游客参与为抓手,以游客玩得开心为目标,组织民族文艺演出,增强游客文化体验,组织喜闻乐见活动,增强游客参与体验,组织品尝本地美食,增强游客味觉体验。采取“旅游+节庆”的方式促进文旅融合,大力开展三月三、斗牛节、六月六、七夕节等活动。让游客来观看活动的同时能安心住下来。
高寨乡开展斗牛比赛活动。
聚焦产品开发,确保游客舒心。开阳县将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同时,加快对富硒油、富硒茶、开阳面条、南江枇杷、葡萄等特色农特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将农特产品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安心住下来,推动非遗文化及农特产品加速“变现”。
打造文化名片 提升文旅融合成色
厚植文化根基,丰富文化底蕴,着力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发展。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保护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水东土司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四大文化资源名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群众聚集地打造文化墙,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生辉。
民族文化。
治理农村环境,提高旅游质量“硬任务”。深入推进“蓝天、绿地、碧水、清洁、田园”五项生态保护计划,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村寨绿化等设施工程建设,以“一户一宅”为基础,完成村庄规划修编,强化农房管控;推广“厌氧池+人工湿地”等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0%以上和实现村庄外运垃圾减量80%,改善景区景点旅游环境,能留住更多的游客观光、赏景、入驻。
加快转型发展 推动旅游提质增效
创新发展民宿产业,统一管理闲置农房,解决留住游客的难题,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8+1+N”民宿产业。
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探索建立“8+1+N”民宿产业发展管理体系,探索用非遗“指尖技艺”创新做优文化旅游商品。以探索了解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积极创新文化艺术商品为手段、以“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旅游商品销售为目标,创新旅游商品,以产业发展吸引回来、新游客进来,实现房子有人住、土地有人种、产业有人做、消费有人来。让村民在获得房租的同时,实现就近就业和参与分红,变身“管家”“房东”“股东”。通过打造“研学旅游+民宿”,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开阳县云山茶海民宿。
“去年,我们纯收入可达1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12万元,带动就业人员87人。今后我们将动员更多村民将‘沉睡农房’变成‘共富屋’,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三合村党支部书记严明福满怀信心地说。
开阳县康养中心。
创新产业融合,提质发展。利用“林旅、农旅、体旅、文旅”发展,发展田园康养、生态康养、体育康养新兴业态,形成“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布局,以原生态、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吸引了100余名来自湖南、广东、重庆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避暑游玩。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现文化旅游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文/图 杨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