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贵州水职院:用“专业”节水 为资源“充值”

2024年03月22日08:26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一场小雨过后,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水职院”)空气清畅,路面却并未积水。球场上,几名学生趁着天气转好,打起了篮球。

贵州水职院一隅。贵州水职院供图

贵州水职院一隅。贵州水职院供图

雨水并未“消失”,而是被这所“海绵校园”吸收了。作为贵州唯一一所水利水电类高职院校,贵州水职院发挥水利水电特色专业优势,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不仅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效用,也让“水动能”持续激发学校发展新活力。

伴随节约水、用好水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贵州水职院荣获2022年全国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贵州省第一批“省级节水型单位”“绿色学校”等称号,在不负“水”之名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

一座“能喝水 会呼吸”的绿色校园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雨多库少,丰水又缺水”的水情特征明显,时常出现工程性缺水状况。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合理保护、节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贵州水职院探索的课题。

海绵校园透水效果演示。贵州水职院供图

海绵校园透水效果演示。贵州水职院供图

“把雨水‘留住’是我们的节水思路。”贵州水职院副院长陈明说。贵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均超1000毫米,地表水资源丰富,经透水路面渗透后仍有大量地表水。对此,该校研究设计了一套雨水收集系统。

漫步校园,脚下的道路、运动场都是吸水的“海绵”。雨水“途经”由多种透水材料组成的地面渗透至地下,再通过回填的土石层过滤后,沿原地形地貌自然坡度流入校园的乡愁湖。此举不仅实现校内连续暴雨无积水,还形成校园湖满塘盈的景观。

向高处望,屋面雨水也变成了学校用水。滴落房顶、滑进管道、进入水池后,雨水经弃流、沉淀、过滤和消毒等步骤,变成“再生水”,最终汇入2000立方米的清水池,成为实训基地、校园绿化和清洁卫生用水。

学生了解节水灌溉项目。贵州水职院供图

学生了解节水灌溉项目。贵州水职院供图

“不仅如此,我们还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学生宿舍有两套上下水系统的学校。”贵州水职院水利工程分院院长杨正策自豪地说。分布于学生宿舍的两套上下水系统,一套可将学生洗漱洗浴的废水收集处理,再次用于厕所冲洗;另一套则将宿舍厕所的污水进行再收集处理,补充厕所用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

如今,根据区域水质、处理成本等因素分类,该校形成立体化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具备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防洪灌溉等功能,变得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成为绿色低碳校园建设的一抹亮色。“留住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让每一滴水都不浪费,我们正不断逼近目标。”陈明表示。

一段“青年与水为邻”的点滴之行

在贵州水职院的省级开放性实训基地“大禹馆”内,以贵州省典型水利水电工程为原型打造的水库、发电站、沟渠等微缩版水利设施一应俱全。在逼真的水利工程模拟场景中,学生不仅能沉浸式学习专业技能,还增强了科学用水、建设良好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水利工程实训中心(大禹馆)全景。贵州水职院供图

水利工程实训中心(大禹馆)全景。贵州水职院供图

“节水型校园建设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是我们的亮点。”杨正策介绍,贵州水职院通过“实景实用”,让节水校园化身实践教学场所,同时,在水利、水电、建筑等七个专业开设《节水教育》《节水灌溉》等课程,在实训课堂中融入水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养成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良好习惯。

节水是生活方式,也是社会责任。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贵州水职院校内的省级节水示范教育基地面向全省各级机关、学校、单位、企业开放。“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节水教育科普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节水知识和技能,传播节水新技术、新工艺。”贵州水职院后勤保障处副处长刘潇说。

思政课教师给学生上水文化实践课。贵州水职院供图

思政课教师给学生上水文化实践课。贵州水职院供图

为进一步加强节水管理工作,贵州水职院成立了节水型院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定期制定节水目标和节水计划,并实施、跟踪和监督节水工作。

“通过建设供水管网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平台,学院分类用水在线计量得以实现,公共场所供水设施和终端的日常维修维护功能也得到加强。”杨正策说,数据化、精细化的管理让节水变得更简单,也更有效。

成立水质在线监测实训中心、建设校园节水灌溉项目、设置校园水回收利用系统……以节水型高校建设为牵引,贵州水职院正在节水护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李丽萍、龙毅)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