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省司法厅

毕节市:民主法治示范创建 助推法治社会建设迈新篇

2024年01月18日16:56 |
小字号

民主法治,国之基石。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基础任务和重要环节。

近年来,毕节市根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创六率六防止工作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意见》,在全市深入开展“守法普法示范县(市、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企业、学校)”“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巧练 “绣花功夫”

建法治社会基层示范样本

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东辰实验学校的青少年法纪教育中心,除了法治知识的宣传,还开设了法纪影院、法纪报告厅。在这里,全校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宣传展板学习法治知识,还可通过观看法治短视频、上法治课堂等方式提升法治意识。

学校是受教育者感知知识和接受教育的基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东辰实验学校只是毕节法治示范学校创建中的一个缩影。

自贵州省开展法治社会建设“三创六率六防止”工作以来,毕节市以县域为主战场,以企业和学校为重点,以村(社区)为落脚点,通过建立一个指挥体系、组织一次培训指导、做好一次摸底排查、统好一张问题台账、搞好一次督查督办、开展一次“三方”验收的“六个一”工作方法,分类选择条件好、示范带动好的县(区)、学校、企业、村(社区)作为创建对象,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以点带面、辐射全市,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构建法治社会建设新格局,朝着法治社会建设总体目标迈进。2021年以来,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占历年(21年)创建总数(17个)的52.94%;省级172个,占历年(12年)创建总数(283个)的60.78%;特别是今年3个县(区)、20个学校、15个企业、414个村(社区)参与省级创建,年度命名数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村(社区)法治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毕节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探索法治建设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互融互促,进一步夯实法治毕节示范创建基层基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建“法治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毕节有章可循,在去年贵州首批示范命名的基础上,毕节探索“党建+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发挥“党建引领、法治助推、文化渗透”功能作用,把法律风险防范、依法合规经营、科学规范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推动企业法治文化建设。

如今,毕节市正通过开展“三创六率六防止”工作,从基层发力,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的同时,快马扬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深化巩固拓展法治毕节示范创建。

有效整合资源

让基层普法有形更有效

近年来,毕节市探索融合新媒体资源,根据干部群体学法需求,量身定制普法套餐,让普法有滋有味,构建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

条块结合、自上而下、分层分类开展法治素能专题培训。其中,毕节市开设法治毕节讲台,通过业务技能培训、领导干部上讲台、法治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执法人员法治素质。共计举办法治专题培训114场、领导干部上讲台173场。

法治宣传要贴近基层群众,普法才更有实效。何为夫妻共同债务?家人失去联系多久可申请失踪?醉酒打人是否犯法?……毕节市将这些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内容制作成民法典普法连续短剧《法“点”人生》,目前在网络上累计播放量突破1.5亿次。

毕节市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送法下乡”“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为抓手,组织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活动4350余场次,向群众发放《民法典》等宣传手册及法律知识读本330.5万余册,受教育群众1000万余人次。同时,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法治宣传微信群,对百姓进行精准普法传播,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联户长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作用,从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到官方媒体定期发布法治信息,再到法律政策宣传解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以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进行全覆盖多元化立体传播。由基层“五员”转发推送至广大群众,一次点击、一次浏览即完成一次指尖普法,加速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辐射宣传效应。目前,全市共培育“法律明白人”2.1万人,人民调解员19043名,配备网格员29128名、联户长12.7万名,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目前,毕节市通过分运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媒体融合传播,积极打造集“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传播体系,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耕诉源治理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发挥司法职能,是参与社会治理的有力举措。

基层自治,毕节有新的探索。

毕节市纳雍县“七人议事”解纠纷促发展机制入选为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修路,村民不肯让出土地,找他们;厕所修在道路旁,影响村里环境卫生,找他们;村民闹了矛盾,也找他们……但凡村里遇到悬而未决之事或难题,都是他们到“议事桌”上商议,久而久之,他们成了群众心中的“主心骨”,议矛盾纠纷、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七人议事”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有效机制,“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治理理念和“有事好商量”的和事思维已深入人心。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村民零上访、命案零发生。自治、法治、德治并举,村民心平气和,逐步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办事严格依法的好习惯。

对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村民来说,有事找“联户长”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

“我们村的基层综治中心,划分为1个大网格、9个小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和联户长队伍,形成了‘全村一盘棋、干群齐上阵、人人有责任、协力抓综治’的工作局面。” 朝门村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说。

据了解,该村从合作社社员、公益岗位人员、模范党员中优选精干人员充实网格员和联户长队伍,常态化为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村民的需求,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等,目前,村里有网格员9人,联户长61人。

“联户长非常热心,上门给我们讲缴纳新农合的好处,还经常打电话问我们有哪些困难,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村民王阿姨说。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实质,不外乎法、理、情。

今年3月,织金县阿弓镇大桥村27户村民因地质灾害治理起诉织金县政府,此27件案件时间跨度长,涉案人数多、原告诉求过高,化解难度极大。

最终,通过市县化解中心协作联动,反复释法说理,27名原告纷纷撤回起诉。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通过在市县两级成立协调化解中心,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府院联动,形成化解合力,推动试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全市化解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县化解中心共收到法院推送案件398件,成功化解195件。

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上,毕节市坚持“党委领导+法院先导”,构建综合治理大格局;坚持“司法推动+行业参与”,形成纠纷化解大合力;坚持“人民法庭+基层治理”,实现解纷资源大整合;坚持“委派调解+司法确认”。通过做好四个加法,推动诉调对接长效化。将诉源治理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2022年以来,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计调解案件4.65万件,调解成功率97.35%。成绩的背后,是不断的探索与有效的实践。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全市诉源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切实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促进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的事后应对向少诉无讼的前端防范转型,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来源:贵州省司法厅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