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众手编织美丽幸福家园

2023年12月18日18:06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深冬时节,天蓝得清澈透明,白云飘在空中,像嵌在镜框里的画。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浑身感觉暖洋洋的。田野里青翠的油菜长势正旺,大地犹如披上一层墨绿色的地毯。路边的采摘园里,火龙果、草莓不时露出诱人的果实。天地间装扮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吸引着游客们忍不住纷纷打卡拍照,留下这一难得的动人美景。

冬日的万峰林。

冬日的万峰林。

“这个水果篮编的好精致!”

“背着这个背篓在城市里,肯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要买几个筷箩回去送给亲戚们!”

从城市里来的几位女游客看见漂亮的竹编,爱不释手,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恨不得把喜欢的东西都买走。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下辖8个行政村,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回族、壮族、彝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位于双升村的乡愁集市以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冬日里吸引游客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游客在挑选精美的竹编。

游客在挑选精美的竹编。

“自乡愁集市开市以来,我把自己编的背篓、筛萝、水果篮等竹编产品拿来卖,每天都有三四百元钱的收入。”有10多年竹编手艺的布依族朱玉国开心的笑着说。

“他的手艺好得很,他家的新房子都是靠他这双巧手编出来的。”旁边的邻居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收入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万峰林街道依托美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乡愁集市,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各民族非遗传承人发挥特长,把创意设计、传统手工艺通过农文旅融合,激活乡土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业态,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活”的效应,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万峰林街道被评定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诱人的美食。

诱人的美食。

“好久没有吃到盒子粑了,又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美食太多,只恨胃太小了,装不下那么多美味!”从西安回来的贺女士,回味地咂着嘴巴,兴奋不已。

万峰林的原生态自然田园风光,对久居城市的市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游客越来越注重沉浸式体验的当下,让人念念不忘的乡村特色美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街道办因势利导,用好“三月三”“六月六”、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民族传统节庆,举办羊汤锅、年货市场等乡村美食活动。腊肉、香肠、血豆腐、蛋炒饭、粽粑、褡裢粑等新鲜健康的乡土风味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撩动着游客的味蕾,牵动着游客的胃。大量游客被深深吸引,勾起藏在心底里的乡愁记忆,欲罢不能,从“短暂游”变“回头游”。呼朋引伴共赴一场美食之旅,共享一段暖冬惬意时光。

漂亮的蜡染。

漂亮的蜡染。

“这件蜡染好漂亮,我太喜欢了!买回去正好当摆件挂在卧室,天天欣赏!”游客韦女士对一幅布依蜡染制品非常满意。

乡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发展乡村旅游,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得到推广发展。各民族群众把独具特色的民族扎染、蜡染、民族绣品、民族演艺嵌入到乡村旅游活动中,让民族手工艺品成为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商品,游客获得新奇独特、互动感强、参与面广的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大受欢迎。

针对游客的喜爱和需求,通过创新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让民族文化有新的发展空间,有助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站在观景台上,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感到心旷神怡,整个人与大自然融在一起了。”游客敬先生无比感慨。

独具特色的民宿。

独具特色的民宿。

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旅游已发展到乡村旅居生活。来自浙江、北京等地的游客看到万峰林的美景,四季变幻的魅力,深深被吸引,自动留下来,从“游客”变成“留客”。租下民族群众的房屋,设计成各具特色的民宿,赋予文化内涵,形成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万峰林特色民宿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民宿热的兴起,激发了当地民族群众自发投入到家庭环境整治,掀起原汁原味的“本土民宿”建设热潮,推动相关服务产业,让各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各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开展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创建比赛活动,擦亮乡风文明的“底色”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目前,万峰林有不少的民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乡村美了,游客开心了,民族群众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丰富了,有效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变,美丽村庄向美丽经济蝶变。各民族群众与天南海北的游客和睦共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图 陈湘飚)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