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高寨乡:“猫冬”变“忙冬” 人勤地生金

“春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过去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然而在开阳县高寨乡,“猫冬”已被注入新的内涵,走进高寨乡的田间地头,农民正在为致富而忙,为幸福而忙,用美好生活的图景,充实这悠长的冬闲时光。
轮种的菜地。
创新方式,鼓起群众“钱袋子”
走进高寨乡高寨村党建引领“1+1”混动发展集体经济示范带基地,只见一垄垄轮种翠绿的嫩芽探出头来,村民们正忙着给轮种的蔬菜施肥。
茁壮成长的油菜苗。
与此同时,农技人员汤德兵正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施肥方法。据他介绍,高寨村采取村集体经济“1+1”混动方式发展辣椒产业,与农户达成了辣椒产销协议,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今年种植辣椒1050亩,实现村集体收益68万元,村干部和群众入股分红34万元,“三项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
“收完辣椒我们就种蔬菜,等蔬菜丰收后还可以继续种植辣椒。”汤德兵告诉笔者,土地轮种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增产增效。
今年以来,开阳县高寨乡高寨村因地制宜,推广农业产业轮种的发展模式,只是高寨乡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见证。共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67万亩,发放1.8万余袋油菜种子和肥料进行轮种,并有序推进冷水养鱼、生猪养殖等产业,“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因地制宜 找准增收“新路子”
走进高寨乡杠寨国有林场的林下中药材基地,在松树林下,人头攒动,村民们正在林下培育200余亩中药材竹节参和黄连,只见他们在基地清除杂草、松土施肥……一派繁忙的景象。
村民正在林下种植中药材。
据基地负责人王昌友介绍,林下中药材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已带动50余名农户就业增收。“我在药材基地负责管理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呢!”家住高寨乡高寨村的左登榜高兴地说。
据悉,为念好林下“致富经”,高寨乡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杠寨国有林场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发展了千亩林下经济。
抓实就业 端稳群众“果盘子”
走进高寨乡久场村食用菌加工基地,制作菌棒的木屑堆起一座小山,工人们正在拌料、装袋、接种,孕育来年丰收希望。
村民们加工菌棒。
高寨乡食用菌基地位于久场村杨家寨组,依靠丰富的生态资源,已建设有食用菌棒加工、分拣包装、保鲜烘干、储存、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春夏采蘑菇,秋冬做菌棒,村里有食用菌基地,一年都有活干,一天能挣上百元呢!”家住久场村街上的舒有碧说。
农户为菌棒接种。
据悉,目前该基地预计加工菌棒40余万棒,已经陆续开展菌棒接种工作,带动周边80余名群众在基地就业增收,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文/图 冯成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