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下足硬功夫 改善宜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开阳县把农村“五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精准施策,下足硬功夫,全力推进农村“五治”工作提档升级,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下足“治垃圾”硬功夫,扮靓乡村环境
“穿洞村‘治垃圾’的口诀是垃圾不乱扔、垃圾有分类、垃圾有用处,积分超市是穿洞村着力开展治垃圾、治水等'五治'工作的一个有力举措。”穿洞村党支部书记卢天志说。
深秋时节,走进穿洞村,清水绕村、青山叠翠,一座座农家小院窗明几净、鲜花满墙,无一例外地会感叹山村整洁干净、环境优美。同时,每家每户干湿类型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上面清晰地标识了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让群众一目了然。
冯三镇利用赶场天发放“治风”宣传资料。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垃圾分类试点。在广场和村民家中等地放置干湿类型分类垃圾桶,培养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抓实农村垃圾分类,扮靓乡村环境。截至目前,改善提升自然村寨收集收运点70个,建设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置试点1个,实现农村垃圾外运减量80%。
下足“治房”硬功夫,改善宜居环境
聚焦重点,开阳县18个乡(镇、街道)紧盯存量房、新建房、闲置房、危房“四类”房,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打造风貌协调、环境舒适、现代宜居的农村住房。
美丽的穿洞村。
白墙灰瓦小尖顶、雕花窗户斜屋面、绿植花池围绕农家小院……南龙乡田坎村村民杨维洪说,对于自家房前屋后的“大变样”,他很满意,这都是“治房”政策带来的。据了解,该村支两委通过“坝坝会”与村民协商,并按照村民的需求,组织改造花池、灶台、厕所等,提高村民宜居环境。
南江乡以靓化农房风貌、美化村寨环境为重点,紧紧牵住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这个“牛鼻子”,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设计”“一户一打造”,采取入户走访,选取示范户,引导农户自主参与。将“治房”工作纳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选调生、驻村干部工作的考核范围,为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添砖加瓦。
截至目前,共完成1800户宜居农房改造、8000宗宅基地确权登记、180人农村工匠培训已完成。
农户房屋风貌整治。
下足除陋习硬功夫,改善社会风气
“以往村里有人去世,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要买花圈、鞭炮,花费不少。现在可以使用村里提供的电子花圈、电子鞭炮,节约又环保。”近期以来,龙水乡花山村村民童付光母亲离世,在丧事简办后,他对“治风”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农村办丧事,以前少则五天、多则七天,光吃饭每天就要摆30桌,还有烟、酒等花费,一天至少5000元。现在丧事简办,总花销减少一大半。”花山村委支部副书记李超为村民算了一笔“明白账”。
整治多年的陈规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创新思路、以乡风带民风是开阳县各乡(镇、街道)扎实推动“治风”工作的“突破口”。
田坎村庭院整治。
高寨乡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传统的山歌、舞蹈、戏剧、小品等,在微信公众号上有奖征集“五治”宣传视频,发动群众动手“拍一拍”“看一看”“学一学”,提高“治风”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楠木渡镇以在农家院落开坝坝会为抓手,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倡议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宣传歌,引导广大村民一起学、一起唱,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目前,红白理事会已有效运行,评选优秀红白理事会一类3个、二类12个、三类66个、新建1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提质改造15个农村公墓 。
如今,开阳县党员干部群众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部分群众从违规滥办酒席到自觉抵制滥办酒席不正之风,离不开开阳县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有力举措,更离不开开阳县发挥党员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传、道德模范选树的生动实践。(图\文 杨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