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思南视窗

贵州思南:党建引领“三链”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10月25日17:22 |
小字号

眼下,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走进思南县宽坪乡龙江村双高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采收红薯,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红,摆满了田间地垄,呈现出一派红火繁忙的丰收景象。

龙江村红薯种植基地(孙磊 摄).JPG

龙江村红薯种植基地。

“有的一株结了4个,4个基本上都在4斤左右,这一株就有13斤左右,目前挖出来的红薯单个4斤以上都是比较普遍的。”宽坪乡龙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治亮说,这些刚挖出来的红薯进行打包、装车后就直接运往位于三道水乡的佳里佳公司进行销售了。

“双高”红薯种植不挑地,发根结薯多,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淀粉高、见效快,且销路有保障。今年,龙江村两委认真商议后,决定将红薯作为该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致富手段,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组织方式种植“双高”红薯120亩。

“按照目前的采收情况看,今年村集体种植的红薯的亩产量可以达到5000斤左右,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符治亮介绍,待收完这一季红薯,村集体将依托红薯种植“短平快”的特点,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发展红薯和土豆轮作200亩以上,通过“不歇茬”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动力。

五一村村委会(孙磊 摄).JPG

五一村村委会。

同时,龙江村还按照“集体带动、小户参与”的方式,带动20余户农户加入种植队伍中,吸收周边群众季节性务工达1000余人次,支付劳务工资10万余元,形成了“支部引领、产业驱动、农户参与”的联动局面,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双增收”。

“我们有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种植红薯,自己家也种了一点,这段时间就来这里帮村里挖红薯,一毛五一斤,一天可以挖千把斤,下面红薯好点的还不止千把斤。”宽坪乡龙江村村民周定娥高兴地说,现在相当于是一块地我们有了“三份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振兴乡村产业既要“见物”也要“见人”。宽坪乡按照“强党建、兴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把挖掘致富能人推动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鼓励草根创业、大众发展产业、能人回乡做强实业,培育“能人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血液和新动能。

五一村党支部为村企排忧解难(孙磊 摄).JPG

五一村党支部为村企排忧解难。

在五一村牧草加工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新鲜牧草被投入进输送带,经过粉碎、压缩、装袋等各个环节正在有序进行。

“现在每天收购加工50吨左右,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主要销售到凯里、黄平、遵义等周边县市,从9月初开始加工到现在我们已经销售了将近200吨。”宽坪乡五一村牧草加工厂负责人吴巧玲说。

吴巧玲是五一村的“女儿”,也是村里的“媳妇”,原先和丈夫在外地发展牧草产业的她,有着丰富的牧草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去年,在五一村两委的鼓励下,夫妻俩决定利用积累的资源,回村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五一村牧草加工房(孙磊 摄).JPG

五一村牧草加工房。

“刚开始回来的时候主要就是缺一个加工厂房,我们就向村里面反映了这个情况,村两委也积极地申请项目修建了这个牧草加工厂,我们通过租赁的方式租用,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吴巧玲说,加工厂负责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对宽坪乡及周边乡镇种植的牧草进行收购、加工和销售,帮助村集体、种植户解决销售难题,为他们发展牧草产业强信心、增底气。

“目前我们村像吴巧玲这样的能人大户有10个,在他们发展种养殖产业的过程中,村支监三委主动帮助他们申请政策上的扶持,还有就是协调土地、解决务工群众等问题,让他们安心发展产业,有效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宽坪乡五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江说,通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整合社会资源,厚植能人成长沃土,五一村已初步形成了“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局面。

五一村群众加工饲草(孙磊 摄).JPG

五一村群众加工饲草。

以全县“一主两辅多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为依托,今年,宽坪乡以党建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引擎”作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培育壮大群众增收“致富果”,走出了一条“党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2023年,全乡共发展红薯种植4180余亩,水稻、牧草种植1.2万余亩,养殖肉牛4300多头,有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一幅“产业兴、人才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徐徐展开。(图/文 陈敏、孙磊)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