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新店镇:“1+1”试点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清镇市新店镇鸭池河村乘着“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它经济主体”的“1+1”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建设,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发展的新征程,让村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机遇:村里吹来了“东风”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进红军渡农家小院,鸭池河村村民杨英豪一家5口在院子里忙得不亦乐乎,今天要接待100人的团队,早上5点就起来干活了。据悉,杨英豪经营的农家小院今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增收12万元。
杨英豪家的甜蜜日子是鸭池河村开展“1+1”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工作成效的缩影。
鸭池河村村民杨英豪经营的红军渡农家小院。宋珊摄
2023年,鸭池河村迎来了发展机遇,鸭池河村乘着村集体经济“1+1”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建设东风,按照“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公司经营、村民受益”的思路,率先成立“1+1”混合所有制经济公司,再将村集体经济的闲置资金及资产统一整合,以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商业合作、实施固定资产租赁、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取得盈利,真正将鸭池河村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盘散沙”握成了“一个拳头”,聚力向前发展。
鸭池河村以“1+1”混合所有制公司,由党支部书记及村干部带头,发动生产经营大户和脱贫户参与,共出资20万元,全面整合“红色鸭池”系列产品,精准产销对接,以混合所有制公司名义与学校、机关食堂、结对单位等4家单位签订代销协议。同时,依托红色鸭池乡村振兴特训营项目,带动红军渡农家小院、全牛火锅、食为天等餐饮店增收12万余元,稳定带动6至10人就业;带动50余户村民销售酥李、枇杷、羊肚菌、腊肉等农特产品,创收4万余元,面条销售1.2万元。
鸭池河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在桥头组挂牌成立鸭池河村供销合作社农资化肥储蓄点。宋珊摄
实干:“闲置存量”变“经济增量”
今年8月底,鸭池河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在桥头组挂牌成立鸭池河村供销合作社农资化肥储蓄点,开业运营期间,吸引不少村民观看。
一边是闲置依旧的废旧厂房存量,一边是极具市场的新兴投资需求,鸭池河村将辖区内闲置厂房、屋舍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清查,通过对外招商、招租的形式统一发包,将“闲置存量”变成“经济增量”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得益于结对“三包保”政策,鸭池河村和市供销社达成战略合作,将闲置屋舍修缮改造为便民服务点,鸭池河村将投资40万元用于淡季化肥储蓄,预计帮助村集体每年增收4.6万元。同时,用好上级帮扶资金,投资投产稳定保底增收35万元。
今年以来,鸭池河村盘活闲置房屋4处,900平方米,闲置土地20亩,收益10.7万元,村集体不仅享受租金收益,还享受股东分红,村集体既实实在在成了“房东”又兼职“股东”。
由混合所有制公司作为实施主体,构建党组织“牵线”、结对单位“搭台”和党员群众“唱戏”的乡村振兴大舞台,围绕6个实施项目的特点,相继发展出“混合所有制公司+供销社”“混合所有制公司+社会第三方投资”“村干部+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农户”“混合所有制公司+闲置资产盘活”等6种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农增收。
鸭池河村酥李精品果园。李艳摄
增收:获益反哺群众共享成果
“村集体发展不是‘照虎画猫’‘拿来主义’,而是要看村里发展适不适合,需不需要。”鸭池河村党支部书记郭修国说。
在沿河大道两旁的鸭池河村酥李试验示范基地,酥李新品种“国丰7号”错落有致地种植在30亩土地里,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悉,试点成效收益的60%按照协议要求要分给鸭池河村每一户人家,事关每户群众的切身利益,村里人路过总要上前瞧一瞧、看一看。
在红军渡农家小院展销的农特产品。郭佳摄
鸭池河酥李作为声名远播的特色产品,每年总产值在600万元以上,然而在火爆市场的背后,销售分散、管理粗放等问题日益显现,品改技改迫在眉睫。2021年村集体坚持在联农带农上挖潜,紧盯酥李技改品改发展,按照“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引入酥李新品种“国丰7号”实施30亩试验示范项目,并提质改良200亩精品果园,辐射带动856户群众种植2000亩优质果园。换代升级后的酥李,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以上,相较老品种每亩增产1000余斤,每亩增加产值4000余元。在全面实现产销后,村集体提供代销服务,不仅富了群众口袋还富了集体经济,形成了公司经营、集体服务、农户分红的良好发展局面,真正实现“以地生财”。
围绕“分红”资金如何使用,后续工作如何开展?鸭池河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在专班指导下制定村民积分管理办法及分红方案,856户村民年底按照积分制排名稳定分红;搭建村干部“基本报酬+考核绩效报酬+村级集体经济奖励金”的报酬体系,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树立多劳多得的鲜明导向,从而激励村干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担当作为,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
鸭池河村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工作的探索,让试点项目在“输血”的同时,增强了集体“造血”功能,源源不断的试点项目,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也为集体经济增收找到了突破口。(宋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