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稻蛙共生 一田双丰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美好田园愿景,如今在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桂林村,100多亩稻田里养殖黑斑蛙,让稻蛙共生。金秋时节,走进该村,稻谷飘香,蛙声一片,仿佛走进了辛弃疾笔下的田园。
成群的黑斑蛙。
近日,笔者来到桂林村的稻蛙养殖基地,只见45个稻谷培育池内,金黄的水稻随风摇曳,金黄一片,群众正忙着收割水稻。稻田里,“呱呱”声不绝于耳,听见有响动,正在觅食的黑斑蛙迅速跳开躲藏起来。
“今年我们在100亩稻田里养殖黑斑蛙,预计每亩有成蛙2000斤,产值在260 万元,目前已全面上市销售,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们。”桂林村稻蛙养殖基地负责人杨刚说。
稻蛙基地负责人杨刚。
杨刚告诉笔者,今年是他发展稻蛙养殖的第一年,只是没想到第一年就这么成功,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接下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谈起“稻蛙共生”模式发展产业,杨刚滔滔不绝。他说,一次外出路过邻村,看到一户人家是在自家稻田里养蛙,规模很小,但效果不错。杨刚就想为何不把这种模式分享给本村群众,让他们也在自己的稻田里养蛙,既不耽搁农时,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一举两得。然而,由于村民们没有尝试过这种种植发展模式,没有人愿意尝试。
桂林村稻蛙养殖基地。
既然村民们不敢做,作为村干部的杨刚就先带头做起来。2022年12月,杨刚发动村里的另外两名村干部,一起投资了120万元在村里承包了100亩稻田发展稻蛙产业。并成立了沿河甘溪田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月投放蛙苗,6月移栽水稻,如今到了收获的时节,杨刚看着眼前蛙肥稻黄的景象,脸上不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稻蛙共生’循环生态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同时可以提高稻谷和蛙的品质,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蛙双赢’的效果。”杨刚说。
颗粒饱满的水稻。
此外,稻蛙养殖基地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村民刘绍辉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这里务工,每个月3000块钱,负责喂蛙、除草、管理水,现在谷子成熟了,准备20天把它收完。”刘绍辉说。
如今,桂林村将黑斑蛙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成功探索了“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提高了农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杨刚在给黑斑蛙喂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水质优良,适合黑斑蛙养殖。黑斑蛙养殖项目落地我村后,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还解决了我村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养殖户近1000余人次就近务工增收,一举多得。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农户和村集体联合发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积极探索农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桂林村驻村第一书记罗舜说。(图/文 田霞飞、邹琴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