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人民日报看贵州

贵州毕节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马跃峰 程 焕
2023年07月23日08: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沿二十八道拐的盘山路辗转下行,壁立千仞的悬崖之下,便是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凭借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自然风光、苗族村寨的独特资源,干部群众一起奋斗,甩掉了贫困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在毕节,众多像化屋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已旧貌换新颜。

上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描绘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兴,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小炉烧得滋滋响,蜂蜡熔化,散发出淡淡甜香。铜刀为笔、蜡液为墨,勾勾画画,花鸟鱼虫便“跃”上白布……走进化屋村一户农家,女主人杨艳正埋头制作蜡染。

见有客人上门,杨艳放下活儿,热情地介绍挂件、背包、灯罩等苗绣工艺品。“先蜡染,再绣花,一幅苗绣能卖980元。”她说。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近年来,黔西市搭建苗绣研发、生产、销售、展示平台,培训绣娘500多人次,从业人员有200多人,并建设以苗绣为特色的产业园。

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村里紧盯苗绣蜡染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多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毕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达921.4亿元以上,一二三产融合逐步推进。

大方县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县里种植3万多亩林下仿野生天麻,是全国优质天麻主要产地之一。

在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的展厅,天麻粉、天麻胶囊、天麻酒等产品琳琅满目。“不满足于生产原料,我们延长产业链,把更多增值收益带给种植户。”公司负责人文平说,“公司+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带动了1000多户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乡村美,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半山腰一栋精致的二层楼前,村民陈万才热情迎客。

“生态变好,村子变美,以前怎么都不敢想!”陈万才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走进村史文化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从前的困难。由于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乡亲们饱受石漠化之苦。

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石漠化,让古胜村迎来新生。10余年间,全村退耕还林3000多亩,治理石漠化面积710亩,种植经果林3400多亩,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到10%提高到近90%。

站在半山腰遥望四周,林地层层叠叠,群山郁郁葱葱。

生态美,乡村“颜值”提升。毕节市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6.8%。

越山过隧,拐过一道弯,车入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眼前骤然开阔。群山中间,亮出一片湖,滋养层层稻田。

村里整合帮扶资源,对村容村貌提档升级。依托山谷、良田、湖泊、民居等本土元素,建成观光步道、文化广场、精品民宿、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改善人居环境,也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今年5月底,村里举办插秧节活动,吸引4000多名外地游客。广场上,人们打糍粑、包粽子;稻田里,孩子们插秧、摸鱼,其乐融融。

“我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引入健康、时尚元素,让游客们感受乡村乐趣。”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说。

支部强,群众致富有希望

“一唱正月樱花香,二唱三月玛瑙红,三唱夹岩修水库,人气财气都带旺……”樱桃树下,村民赵高贵亮了一嗓子。

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曾因烧制砖瓦、陶罐而户户冒烟,不仅没能摆脱贫困,还带来了环境污染。

2013年,在外创业的肖军回到家乡,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重点推广种植玛瑙红樱桃。

起初有些群众怕赔钱,不敢种,村里召开院坝会,做思想工作。村里免费发放树苗、肥料,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并争取资金建设了山地滴灌设施。“党员不仅带头种植,还帮助村民销售。”赵高贵下定决心,把自家4亩地改种樱桃。3年后,果子成熟,纯收入2万多元。

支部带好头,群众有奔头。如今,陶营村的樱桃种植面积达到4800多亩。樱桃产业闯过扩种、提质等关口,年产值近38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村党组织将继续领办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加工、旅游一起发展。”肖军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强,群众致富就有希望。

毕节市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已在产业链、合作社、生产基地等建立2100多个党组织,成立7200多个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81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今年6月初,李军从毕节市能源局来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么站镇平原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新的目标很明确——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增长。经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努力,平原村建成3000多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个标准化养牛场。

为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毕节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精兵强将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全市组建2314个驻村工作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6900多人。

“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探索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之路。”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表示。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3日 第 01 版)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