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人民日报看贵州

写在大地上的奋斗之歌

2023年05月01日08: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可敬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千千万万个同你我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你的故事,我来记述;你的荣光,我为你点赞。致敬每一个辛勤耕耘着的劳动者!

——编  者  

光荣,在人民中间

蒋  巍

历史偏爱有雄心的民族,命运偏爱有梦想的人生。

数十年,我一直带着一盏小台灯,像风追逐着风,伴随山河巨变和滚滚车流,在大地上激情而行。我结识了那么多创业者和劳动者:在挂着串串红辣椒的农家小院,在群山簇拥下的绿荫和果园,在高阔透明的塑料大棚,在挂着一排排锦旗奖状和新旧照片的村史馆,在一个个青山绿水间的新村庄……我坐在炕头或小板凳上,一次次听老农或驻村干部讲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在他们身后的道路上,在他们粗粝的手掌上,我看到无数奇迹倾泻而出!

有时,他们讲得很平静,因为那是他们的日常;有时,他们讲得很激动,因为他们已把人生变成了光与烈焰。而我,常常会听得热血沸腾甚或热泪盈眶。

在新疆,矗立着许多纪念馆和纪念碑。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来自各地的十万军民用一生留下的。“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大军团团围住南疆和北疆的两大沙漠,新疆自此开始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壮阔进军。为了给国家节省资金,全体官兵的军装没有衣领、衣兜,数十年没有探亲假。他们用一生把军装的颜色献给了大戈壁,只留下一座座无言的丰碑,向着亲人的思念和故乡明月!一次座谈时,一位老奶奶说:“这辈子,我给他们洗得最多的就是绷带。因为每天下工,他们的手上全是磨破的血泡,血水把沟渠里的水都染红了……”

在浙江安吉余村,当年炸山开矿卖石料,曾让全村富得流油,但整个村子几乎变成了乱石滩。一次开村民大会,因全村灰飞尘扬,会场上也烟雾腾腾,婴儿被呛得哇哇直哭。有位当妈的站起来大声哭诉,全场沉默了。村里痛定思痛,响应“建设绿色浙江”号召,誓要让群山再展笑颜。如今的余村,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满眼葱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只植入余村人的血脉,更滋润着神州大地。

在贵州乌江之畔的一个山村,孩子们曾经无钱上学也无法过江。杜典娥同情乡亲们的遭遇,放弃外出创业的机会,把自家房子腾出来,办起“一个人的学校”。十多个孩子来了,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六岁,都从一年级学起。杜典娥收的“学费”是每年九斤谷子,交不上就挂账先欠着。年复一年,杜典娥从青春少女干到白发苍苍,唯一的“同事”就是她的丈夫——上课时为孩子们敲铃(那是挂在门边的一个铁盘子),放学后护送孩子们下山。

那天,我越过乌江,登上数丈高的悬崖,走进这所“一个人的学校”,发现这里只有一间课堂,黑板是涂在墙上的,小操场是在山坡上平整出来的。我向杜典娥要来她的收费账簿,那是一本乌黑陈旧的小册子,里面记着上百个学生的名字。他们已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当地已建起一所崭新的小学,杜典娥也成为正式教师。

在我到过的天山脚下、东北乡村、陕北老区、云贵高原等地,类似的故事一桩桩向我涌来。进入新时代,气象万千的新征程新生活又一次次在我面前豁然展开。目睹过曾经的落后与贫困,感受着今天的强盛和富足,让我的步伐总是与感动和激情一起奋然向前。出发,永远是人生最美的姿态。伟大的时代,就诞生在人民的手上;历史的光荣,就在人民中间!

劳动着,幸福着

周舒艺

群山连绵,山杏遍开。这个春天,我走进河北滦平金沟屯镇下营子村。在燕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里,我见得最多的,最难以忘记的,是一幅幅火热的劳动场景。

清晨6点多钟,乡亲们就已经上山植树了。他们背着松树苗,一步一步攀登上高高的山坡,一棵、两棵、三棵……将小树苗稳稳地牢牢地栽进土里。几个钟头过去了,抬头望去,那些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成为山坡上的一个个小点——人们越攀越高,他们要将这山坡植满新绿。山坡上,“花海小镇”四个大字引人注目。九年前,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去的能人孙士河回到家乡,开始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从那以后,乡亲们开垦梯田、治理荒山、种下药材、栽下果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靠不懈的奋斗,让这片土地一天天发生着改变。如今,这里已建成“热河中药花海小镇”。再过几个月,坡坡岭岭将是一片翠绿,田地里,美丽的药花四处盛开摇曳。劳动,染绿了山村,美丽了家乡!

骑上新买的电动三轮车,村民王瑞珍的心情格外好——走,干活儿去!她在村里的企业务工,这段日子忙个不停。前几天刚上那块地里栽了苹果树,这几天又忙着在山楂树地里搂草,接下来还要去其他田里整地……前些日子,王瑞珍去了趟石家庄,儿子接她去旅游。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回到村里,每天都有活儿干,每天都有工钱挣,多好!自家还有十多亩地要收拾,去年收的玉米还没卖。闲不住的王瑞珍又参加了企业的文艺宣传队,学会了扭秧歌、打快板、跳扇子舞,还上县城去演出呢。文艺宣传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到处充满了希望:去年种下的苍术、山楂树下的柴胡已经长出了新芽,满山的黄芩也已静静地躺在地里头,乡亲们盼着能卖个好价钱。劳动,鼓起了腰包,振奋了精神!

瘦弱的身躯,小小的个子,闫秀云抱起一箱啤酒朝院子里的电动三轮车走去。闫秀云家在村里开了一个小超市,她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给村民家送货。老伴楚志来一大早就到地里去了。家里种了七十亩地,是全村种地最多的人家,楚志来每天都起早贪黑在地里忙碌。地里的活儿都是楚志来在忙,闫秀云就在家里打点这个小超市。说起他们家的闺女,村里人都啧啧称赞。女儿正在读研究生,是下营子村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眼下正准备考博。闫秀云两口子都支持孩子,说孩子有这个志向,就让她读。孩子也很懂事,知道父母身体不好,每次打电话回来,首先问的就是父母的身体情况。去年,闫秀云家被承德市文联、承德市文明办评为“书香门第”。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这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劳动,撑起了家庭,改变了命运!

忙完一天的工作,赵春凤坐到电脑前,上网查阅资料。一到周末,城里的孩子们来花海小镇研学,她要给孩子们讲解中草药知识。如何让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成为赵春凤眼下的难题。在网上找资料、下载保存,赵春凤熟练地操作着。别看这些操作简单,可对于以前的她来说却很难。那时候,她在村里的企业干些打扫卫生、后厨烧饭的活儿。干活的时候,她看见驻村干部在电脑前整理材料,就跟着学习使用电脑。初中只读了几天的她哪里接触过这些,她一遍遍向城里来的干部们请教,慢慢地学会了用电脑,学会了操作常用办公软件。接着,又学会了整理各种资料乃至写文稿,全靠自己边学边悟。现在,赵春凤已在企业里身兼数职——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文艺宣传队队长……忙着这么多事儿,累吗?不累!赵春凤说,她觉得特充实。劳动,提升了自我,充实了人生!

夜幕降临。这个燕山环抱的小山村渐渐进入了梦乡。山村一片寂静,唯有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亲昵地望向这片淳朴的山乡。明天,当小山村醒来,处处又将是一派火热劳动的场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靠自身的奋斗,建设着美丽的山乡,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满山蕲艾香

徐  鲁

一到5月,又闻满山蕲艾香,又见遍野蕲艾青。

湖北蕲春县,古时叫蕲州,蕲春盛产的艾草就叫“蕲艾”。

每年5月到7月,是蕲艾的采收期。以往几年里,一到5月,在蕲春县赤东镇陈云村驻村的老唐,就会邀我到蕲春乡间走一走,闻一闻漫山遍野的蕲艾香。去年,老唐已经退休,回到了省城。但他对蕲春山山岭岭的感情,是割舍不了的。几乎每个月,甚至每隔一两个星期,他都要回到蕲春去住上一晚。

老唐高中一毕业就参军入伍,成了昆仑山下喀什河畔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度过了二十多年为国戍边的军旅岁月后,老唐披着一身风沙,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湖北,在省委直属机关工作。2008年,老唐主动请缨,担任派驻农村小康工作队队长,在鄂东蕲春县八里湖农场驻队一年,当了真正的“田舍郎”。2017年,他再度请缨,奔赴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在蕲春县赤东镇陈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在赤东镇驻村的日子里,在鄂东的山岭河谷间,老唐和扶贫队员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部伟大的新时代“创业史”的书写。他们付出心血、智慧和力量,催开了漫山遍岭的映山红,也迎来了遍布山野的蕲艾香。

“得亏了老唐他们啰!一个塆子一个塆子地跑,一道畈一道畈地看。四年下来,陈云村总算是‘鲤鱼跳龙门’,从以往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无人不晓的脱贫攻坚‘示范村’。”类似的话语,我从赤东镇不少乡亲口里听到过。

脱贫攻坚战结束后,老唐仍舍不得离开赤东镇,于是他第三次请缨,坚持留在由脱贫攻坚就地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队里,继续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这时候,老唐已近花甲。

“以前,赤东镇的乡亲也喜欢种植蕲艾,但都是小打小闹,附加值不高,成不了‘气候’。”老唐和工作队驻村这些年,带领乡亲们规模化、产业化、精细化种植蕲艾,用小艾草背后的大产业,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今天,浓浓的蕲艾香不仅弥漫在赤东镇各个塆子和山山岭岭上,也成了蕲春县的一张“产业名片”。

除了带领乡亲们种植蕲艾,用艾草创造幸福的新生活,老唐这位老兵还有一手“绝活儿”,就是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这是他从小练就的“童子功”。驻村这些年里,哪怕白天的工作再苦再累,每天收工后,待到村塆里人声消歇、灯火稀落、虫声唧唧之时,往往是老唐在那间简陋的宿舍里静心写小楷的最佳时刻。静夜里伴着虫声和蛙声写字,几乎成为老唐雷打不动的“夜课”。

老唐一手漂亮的小楷,在小小山乡也赢得了众多父老乡亲的称赞。他以自己的笔墨能够作为春联贴在乡亲们的门框上为荣。他在驻村期间写的不少幅漂亮的小楷,都顺手送给了乡亲们,有的被村民拿去给小孩当字帖用了。他深知,他和工作队队员在山村工作,既要扶贫,也要“扶志”和“扶智”。他希望自己写的字能够雅俗共赏,为乡村道德文明建设,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一点润物无声的作用。

闻着浓浓的蕲艾香,欣赏着贴在村民家门框上的一副副对联,我笑着说:“老唐,都说字如其人,因为你心中有爱,一心一意为了乡亲,所以你写的字也更好看了。”老唐听了,赶忙摇摇手说:“不敢当不敢当,我就是个老兵,一辈子都脱不了‘田舍郎’的本色。”

年轻的模样

张金凤

认识金光的时候,他还是小县城饭馆里端盘子的服务生。那时候他身材矮小瘦弱,曾因为看上去年龄小而屡次应聘被拒。他偷偷哭过好几回,觉得连端盘子洗碗的活都干不下去,前途真是太渺茫了。哭过之后,他咬牙发誓,要好好干,干出点名堂来。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但当时他那细竹竿般的手臂根本颠不动炒瓢。何况厨师都是科班出身,个个身揣专业技师证件。他那时没有钱去厨师学校学习,父母年纪大了,种点粮食蔬菜,没有多少富余的钱。他出来闯荡时就暗暗发誓,不再伸手向家里要钱。他在厨房里剥蒜剥葱、择菜洗菜,剖洗活鱼、切菜、剁排骨。这些活计逐渐磨练了他,两手的力气大了,身材也结实了,看上去有资格颠炒瓢了。有时候厨师忙碌之后正要喘口气,客人又加了一道难度不大的菜,金光就自告奋勇代厨师操作。厨师在旁边指导,他也就趁机学艺,用心揣摩。更多的时候,金光都在暗中留意,偷偷学习。

经历了几年的“偷师学艺”,金光离开他工作的酒店,以厨师的身份应聘到另外一家餐馆。从此,他打工者的身份有了变化,从后厨的帮厨成了有技能的厨师。随着厨艺日渐精进,他成了小有名气的厨师,工作的酒店也都是中等以上。

他拿着高于做服务员时好几倍的工资,很感慨。他说,记得有一句话说,人得逼自己一把,不逼你不知道自己可以多优秀。金光没有停下脚步,他决定继续逼自己进步。几年后,他当上了厨师长。

我曾以为,做到厨师长已经是金光的“天花板”了。他三十岁结婚的时候,已经有了市郊一套楼房和一辆二手轿车。几年前,在我们小城月入过万算得上体面,金光大约也有过这样的满足吧。有车有房,娶了当地姑娘,成了我的侄女婿,他也算是融入当地了。闲暇时光,他骑着摩托车去湖滨钓鱼,一去就是一天,甚至为此而熬一夜,第二天不耽误上班。痴迷于钓鱼的他让家人有些担忧,他是不是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不再有斗志了?但是自从二女儿出生后,他又狠心斩断了钓鱼的爱好。

我有两次在路上看见送外卖的骑手很像金光,问侄女,果然他兼职做了外卖员。这事家人都不同意,干好本职工作就已经难得了,收入已经不低,何必那么累?金光的解释是:他现在工作的酒店是素食自助餐酒店,厨师和厨师长的活都不算忙。既然条件允许,下班后跑跑腿赚点钱何乐而不为?

去年,金光卖掉了城郊那所旧房子,买了市中心的房子,同时换了新车。我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是不是规划有一家自己的饭馆。他微微有些脸红,笑笑说,时机还不成熟,等时机成熟了,当然可以考虑。

这个瘦削的年轻人刚踏入这座城市的时候,只想找一家包吃住的地方做工,能谋生就行。而现在的他,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干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他总在寻找机会继续进步。他的名字取得真好,走出一条金光大道,这既是父辈的期望,也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1日   第 07 版)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