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开阳视窗>>新闻资讯

开阳县紫兴街道:易地搬迁“搬”出群众新生活

2022年11月07日14:15 |
小字号

秋冬时节,寒意渐浓,走进位于东湖社区蒋家寨小区的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嗒嗒”的声音不绝于耳,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手中不停地操作,明亮的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上班就在家门口,走路几分钟,中午还能回家吃饭,挺方便的,一个月下来也有四五千元,比在老家强多啦!”家住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童兰菊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图为:童兰菊在缝纫车间忙着赶制亮裙订单。

童兰菊在缝纫车间忙着赶制亮裙订单。

童兰菊是开阳县高寨乡大冲村人,家里面有两个年迈的老人和四个还在上学的孩子,靠种庄稼为生,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近年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童兰菊一家从偏远的大冲村搬到了县城,住进了贵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这里不但基础设施完善,政府还在小区配置了标准厂房,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入驻,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据悉,童兰菊所在的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是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引进的创业示范基地。公司经常组织建档立卡脱贫户和残疾人开展培训,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培训上岗率达90%。

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严芳介绍时说到:“我们公司主要从事头饰、披肩、婚纱、头纱、流行服饰等来料加工业务,自今年3月开工以来,每月订单都在3万件左右。截至目前,已有员工146人(其中残疾人6人、建档立卡脱贫户16人、蒋家寨群众52人)。目前还可以再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

“我家之前是住在山坡上的,生活不方便,收入也不稳定,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县城里来了,现在有事做了,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了。”正在忙碌着操控设备,进行激光切割的邓维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为:邓文建在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激光切割岗位工作。

邓文建在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激光切割岗位工作。

邓维建也是搬迁群众。他家原居住在高寨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以种地为生,生活比较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邓文建一家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并且就近在家门口的贵州开阳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贵州开阳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于 2019年3 月正式落户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一家民营企业,也是一家扶贫企业,主要从事金属结构制造,大部分员工为移民搬迁群众,其中还有少数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以及残疾人。

贵州开阳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学映介绍说:“目前我们公司有23名员工,其中蒋家寨群众19名。我们入驻这里的目的就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难题,也希望能够带动本土经济发展。”

在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像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贵州开阳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也让很多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县工商联、县人社局等单位联合紫兴街道,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入驻标准厂房,为社区青年贫困劳动力及妇女就业搭建就近就业平台。截至目前,通过制定租赁“三免两减半”优惠政策,已引导6家民营企业入驻标准厂房,解决就业400多人。

图为:流合大山手工业品制作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毛货订单。

流合大山手工业品制作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毛货订单。

据了解,开阳县紫兴街道大力实施就业“1+6”工程,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工作干部优势,建设“社区就业驿站”,开展6种就业服务。全面建立搬迁群众“一卡一库一台账”,常态化开展搬迁群众就业需求调查、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推荐、创业指导,充分发挥标准化厂房、跳蚤市场、爱心小超市、微电商、创业小吃街等群众就业平台,以发展产业就业一批、引进企业就业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推荐岗位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就业一批、自主创业就业一批“六个一批”为抓手,开展就业创业培训20余期,开发公益性岗位610个,帮助2279人就业,培育自主创业30户65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每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搬迁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图/文 李连华)

(责编:敖嘉钰(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