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梨花屯
初秋的黔北大地,一派丰茂。我来到贵州省凤冈县琊川镇,只为领略作家何士光笔下的梨花屯。
40多年前,琊川老街是一条800多米长的石板街,街道两边是低矮的木瓦房和茅草房,人们购买生活用品只能去供销社。改革春风吹到这里后,琊川的集市开始繁荣,商店百货也如春笋破土。上世纪90年代,琊川修建了外环路,对老街进行保护性扩修,人们彻底告别了石板街和木瓦房。“没有灯火的梨花屯”“低矮的木瓦房”,一去不复返。
21世纪初,琊川镇政府以何士光笔下的“梨花屯”为文化主题,修建了新村大街、政府大街、和兴大道、梨花屯广场、湿地公园、灯光篮球场、足球场等,城镇区域达2平方公里。治理后的蒲水河如玉带环绕,岸边芦苇葳蕤,杨柳垂水,河水清澈,游鱼自在游弋在交错的水草间。几只褐色的水鸟是蒲水河的主人,忙着在河里捕捉鱼虾,它们与这里的人早已和谐相融。离钓客咫尺处,一只饱食鱼虾的池鹭站在浅水里小憩,不时抬头瞥一眼钓客,交换一下眼神后,又继续它的美梦。彼此无惊,一切都显得从容而恬淡。秋日的傍晚,蒲水河荡起粼粼水纹,掠过水面的鸟儿,如踏波款款的仙女,轻灵曼妙,让人想起曹植笔下衣袂拂水的洛神之风。夕晖中,水也被染成了橘黄色,晚风吹过,河面上添了一层水汽,飘荡如纱。
2014年,梨花屯主题公园建成,广场中有亭子、曲廊、水池,石径、花草,布置有致。公园里立着一尊源自小说《种包谷的老人》的“刘三老汉”塑像,只见“他”头缠布帕,扛着一把锄头,满脸洋溢着土地承包到户后,庄稼人藏不住的喜悦,迈开的步子有力而坚定,正如这黔北小镇的步伐。
琊川中学里保存着一幢一楼一底的青砖瓦房,2010年,它有了一个新名字“梨花屯书苑”。楼房一侧有几株挺拔的古树,枝叶密匝,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照在楼房的走廊、栏杆、木板上,光束缕缕,光斑点点。楼房前是一片水田,荷叶连天,蛙声不断。更远处是青黛如眉的扁担山,用满山的葱茏呵护着小镇。琊川镇将这片水田打造成百里荷廊,为当地群众铺就一条致富路。初秋时节,荷叶正绿,清风吹来,一畦连一畦的绿浪发出“哗哗哗”的悦耳之音。抬眼望去,藕农正在荷田深处劳作,荷田尽头,别致的民居显出轮廓。
琊川镇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红九军团某连约200名红军,在此成立了“偏刀水(琊川旧称)苏维埃政权”,为小镇写下光辉的一页。2016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在青砖楼房的一楼,开设了“红军在琊川”陈列室,使这幢青砖楼房更具魅力。2021年,街头立起“红军到琊川”大型塑像,真实再现80多年前的感人场景。
今天的琊川镇,呈网状的水泥路与柏油路覆盖各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又新增了187公里进村公路和连户路。更吸引人的是沿途的风景,路边的人家大都是从山里迁来的,一家子在院中悠闲享受秋日的阳光,院前的菜地里蔬菜长势喜人,刚浇过水绿油油的。攀爬到树梢向阳而开的凌霄花,红得奔放。倚篱绽放的月季花,一朵紧挨一朵,可爱而喜人。不远处的一片水田里,亭亭荷叶间几只白鹭悠然踱步,长长的脖子时伸时缩,一双眼睛盯着水面,突地长喙入水,叼起一尾鱼儿,展开两羽宽翅朝着远处的林子飞去。白鹭离水的瞬间,惊得一只在荷叶上小憩的红尾蜻蜓离叶飞起,在空中连续几个漂亮的翻飞后,它又悄然停在一朵白如玉片的荷花瓣上,继续守着秋风吹拂下的荷田。
暮色渐浓,小镇灯光闪烁,远远看去恰如梨花点点,恣意开在乡场上。秋虫接管了小镇的夜晚,“唧唧”不停的叫声如一首抒情长诗,在夜色中缓缓流淌。
原刊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31日 第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